本溪附近100块钱的爱情,百元情感在本溪周边
本溪的秋天总带着点钢铁城市特有的清冷,站前老街上梧桐叶子打着旋儿往下掉。我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看对面小旅馆霓虹灯牌明明灭灭,忽然想起老周去年喝酒时说的话:"这年头啊,在本溪周边想找个一百块钱能捂热乎的感情,比捡着古董还难。"
巷口修鞋摊的老李倒是活得明白。有天傍晚收摊,他边敲鞋钉边跟我唠:"年轻人总把感情想得太贵。我跟我家那口子,当初就在平山顶上看日落认识的,揣了俩烤地瓜,加起来不到十块。"他举起刚修好的皮鞋吹了吹灰,"现在她每天给我送饭,饭盒底下总压张纸条——昨天写的是'少抽点烟'。"
街角那家烤串店
常去的那家烤串店,老板总在账本背面写诗。有回我瞥见一句:"我们的爱情啊,像烤架上翻面的肉串,五毛的孜然,叁毛的辣椒面。"差点笑出声。但看着老板娘给他擦汗时,他耳根微微发红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百元情感最生动的模样。
其实想想,那些让人心头一热的瞬间,真的不需要太多成本。还记得有对年轻情侣,每周末都坐一个多小时公交来溪湖,就为了买老奶奶卖的糖葫芦。女孩总是先舔掉最外层的糖壳,再把山楂递到男孩嘴边。后来老太太悄悄告诉我,那男孩每次都多付五块钱,说是"糖衣税"。
或许真正的本溪附近100块钱的爱情,不在于具体花了多少钱,而是那份愿意把普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心意。就像我楼下的张阿姨,每天清晨都要买两块钱的豆腐脑,跟卖早点的老陈唠十分钟嗑。叁十年了,老陈总给她多舀半勺虾米——这大概就是他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
现在的人总爱计算感情的投入产出比,却忘了有些温暖根本不在账单上。那次在望溪公园遇到的金婚夫妇,他们牵手散步的路线四十年没变过。老太太说:"最开始他口袋里只有五毛钱,买了根冰棍两人分着吃。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最怀念那时候分吃冰棍的甜。"
钢铁城市有它独特的浪漫。炼钢厂下夜班的工人,会兜路去二十四小时便利店买热包子,等上夜班的妻子回来一起吃;早市摆摊的夫妇,收摊时把剩下的菜叶仔细捆好,带给租住在隔壁楼的独居老人——这些看似与爱情无关的细节,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百元情感。
黄昏时分,我又走到那个公交站。看见穿校服的男生正往女生手里塞烤红薯,女孩低头笑了,呵出的白气融入暮色里。突然觉得,也许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本溪附近100块钱的爱情。就像老周后来喝醉了才承认,他当年用半个月工资买的二手自行车,后座载着媳妇逛遍了本溪的大街小巷——而现在那辆生锈的自行车,还停在他家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