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品茶教室工作坊,桂林茶艺课堂学习班
走进桂林品茶教室工作坊,最先闻到的是一缕清幽的茶香。几位学员正围坐在原木茶席前,看着老师用盖碗轻轻拨动茶叶。“我们总说喝茶,其实第一步是‘醒茶’。”老师边说边将温热的白瓷盖碗递给学员传看,“你们摸摸看,碗壁的温度是不是像春天晒过太阳的石头?”
穿米色麻布衫的茶艺师手指轻点,热水注入时茶叶在玻璃壶里舒展翻滚。“看这片漓江毛尖,慢慢沉下去的样子像不像阳朔的雨雾落在江面上?”她说话时,窗外正好能望见象鼻山的轮廓。有个年轻姑娘小声惊叹:“原来茶叶真的会跳舞!”
在桂林茶艺课堂学习班,每个人都会配一套青花瓷茶具。新来的学员刚开始总有些手忙脚乱——要么水温没控好,要么注水太急。但当你第叁次来上课,动作就会变得从容。记得有位退休教师第一次来课时说:“我喝了一辈子茶,今天才尝出茶汤里藏着桂花香。”
茶香里的山水记忆
我们习惯用玻璃公道杯观察茶汤颜色。金黄色的茶汤在光线映照下,会浮现漓江夕照般的暖光。有个常来听课的摄影师发现,不同季节的茶叶冲泡时,汤色居然跟着变化——春茶清亮如初春的江水,秋茶则像镀了层薄薄的月光。
上周末的课上,来了对从深圳回来的母女。母亲七十岁了,说想找回小时候喝的桂花茶味道。当老师端出窖藏叁年的干茶时,她还没喝就红了眼眶:“就是这个香气,和我母亲炒茶时满院子的味道一模一样。”
茶艺课间隙,大家喜欢走到露台远眺。捧着刚沏好的茶,看远处山峰在茶汤氤氲的热气里若隐若现,仿佛整座桂林城都融进了这盏茶里。有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桂林人说,每次回来都要带些本地茶叶,“不是别处的茶不好,是这里的茶带着家乡水的甘甜”。
最近课堂上多了些年轻人。有个染了蓝头发的姑娘坦言,最初只是想来拍短视频,现在却迷上了茶叶在水中的形态。“比起奶茶,原叶茶更有意思——你永远猜不到同一款茶下一泡会呈现什么滋味。”
茶船经过解放桥时,船上茶席正进行到第叁泡。穿着蜡染布衣的茶艺师将茶汤分入陶杯,游客们接过后都不急着喝,先对着江面举杯轻轻晃动。有个小女孩学着她父亲的样子闭眼闻香,突然睁开眼睛说:“爸爸,我闻到竹叶的味道了!”
在桂林品茶教室工作坊的储物架上,整齐排列着学员们自带的茶具。有爷爷送的紫砂壶,有旅行时买的建盏,还有手工课上烧制的陶杯。这些器物在反复使用中渐渐染上茶色,就像我们的生活,被无数个这样的品茶时刻慢慢浸润。
暮色渐浓时,茶室亮起暖黄的灯。老师正在教新学员如何保存茶叶:“要用陶罐装好,存在通风避光的地方,就像记住美好时光需要恰当的方式。”窗外飘起细雨,满室茶香却愈发清晰,仿佛整座城市的山水灵气都汇聚在这方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