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火车站小巷子,蒙自车站旁小胡同
这蒙自火车站旁边的小巷子啊,我打从记事起就常在这儿转悠。说是小巷子,其实更像两条平行的世界——一边是蒙自火车站崭新的玻璃幕墙,另一边是蒙自车站旁小胡同里斑驳的砖墙。
昨儿个下午我又溜达过去,巷口修鞋的老张正埋头给皮鞋钉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他头也不抬:“又来啦?巷子第叁家新开了豆花店,去尝尝鲜。”
巷子里的烟火气
顺着老张指的方向往蒙自火车站小巷子里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卖米线的阿婆守在煤炉前,锅里翻滚的汤冒出带着酸菜香味的热气。她说在这摆了二十年摊,见过赶火车的人在这里吃完最后一碗米线,也见过回乡的人拖着行李箱直奔她的摊位。
新开的豆花店确实热闹,老板娘舀豆花的动作利索得很。“我们这店开在蒙自车站旁小胡同最里头,”她边说边往豆花上撒红糖,“图的就是个清静,让赶路的人能安心吃碗热乎的。”
正说着,隔壁五金店的收音机飘来火车到站的广播声。这条蒙自火车站小巷子突然活了起来——拖着行李箱的旅客探头寻找小吃,刚下班的车站工作人员熟门熟路地拐进常去的理发店。
新与旧之间
巷子中段有家开了四十年的钟表铺,老师傅的放大镜卡在右眼上,手里的镊子轻巧地夹起细小的齿轮。他说这些年看着蒙自火车站翻新扩建,但这条小巷子还是老样子。“火车站是大门面,我们这小胡同嘛,就像家里的后厨房,实在。”
这话说得在理。您想想,出站的人潮总要分流,有人直奔出租车,有人却愿意钻进这条蒙自火车站小巷子。在这里能听见方言讨价还价,能买到五块钱的烧饵块,能找到十元理发的小店。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组成了比车站本身更生动的风景。
黄昏时分,我在巷尾遇见刚从外地回来的邻居小王。他拉着行李箱,却先在旧书摊前驻足。“每次回到这条蒙自车站旁小胡同,闻见熟悉的油烟味,才真觉得到家了。”他说火车站让他想到远方,而这条小巷子让他想起为什么要回来。
路灯渐次亮起,把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蒙自火车站小巷子在夜色中变得朦胧,只有小吃摊的灯火还明亮着,继续迎接晚班火车到站的旅客。站前广场上出租车排成长龙,而这条小胡同里,生活正以另一种节奏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