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男人喜欢的小巷子,福鼎男人偏爱的老街巷
那些被时光浸润的石板路
傍晚五点半的光景,老陈推着自行车拐进桐山溪旁的那条巷子。车轮压在青石板上发出熟悉的咕噜声,惊起了墙头打盹的野猫。这条叫不出名字的巷子,宽度刚够两人并肩,两侧斑驳的墙面上爬着苍翠的爬山虎,墙根处还留着去年台风过境时的水渍。
要说福鼎男人为什么总爱往这些小巷子里钻?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你看老陈,他在海鲜市场忙活一整天,身上还带着海产的咸腥气,可一踏进这条巷子,脚步就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巷口那家扁肉店飘出的热气,混着老茶婆家传出来的白茶清香,这种味道啊,比什么香水都让人舒坦。
往深处走,你会看见老林正在他家门槛上坐着。他那把用了二十多年的竹椅,扶手已经被磨得发亮。几个老邻居围着小方桌,桌上摆着快要见底的茶壶。“今天这泡白牡丹不错”,老林眯着眼品了一口,顺手给空了的杯子续上。他们聊的内容无非是今天的鱼价、孩子的功课,或者谁家又做了新鲜的肉片。但就是这样寻常的对话,让整条巷子都活了起来。
巷子里的烟火人生
其实这些巷子都不长,从这头走到那头,也就十来分钟。可福鼎男人偏偏愿意在这里消磨大把时光。你说他们是在浪费时间吗?倒也不是。老陈常说,在巷子里走这么一圈,比喝什么提神饮料都管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墙角悄悄绽放的牵牛花,还有永远坐在巷尾修鞋的老周,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组成了他们生活中最踏实的一部分。
我特别喜欢看傍晚时分的巷子。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炒菜的香味从虚掩的木门里飘出来。有时候是酸辣海蜇的味道,有时候是炒黄鳝的香气。偶尔能听到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用的是地道的福鼎话,软软糯糯的,听着就暖心。
老林的儿子前年在大城市买了房,接他去住。他在那儿待了不到半个月就嚷着要回来。他说高楼里确实干净方便,可就是少了点味道。少了邻居串门时带的刚出锅的光饼,少了雨天时大家一起收衣服的热闹劲儿,更少了那种推开门就能聊上几句的亲近。
这些福鼎男人偏爱的小巷子啊,就像是一本本活着的相册。你瞧那面爬满藤蔓的墙上,还隐约能看到几十年前的标语;那棵歪脖子榕树,树干上系着祈福的红布条;还有巷子中间那口老井,虽然早就没人打水了,但井台被磨得发亮,记录着过往的岁月。
夜深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扇窗户还透出温暖的光。老陈收拾完厨房,又坐回了门槛上。他说夏天就要到了,到时候把竹床搬到巷子里,摇着蒲扇乘凉,那才叫享受呢。这话听着,仿佛能看见满天繁星下,一条条巷子里摇曳的灯火,和那些福鼎男人悠闲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