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湖州大学城学生容易联系上吗
最近有朋友问我,湖州大学城那边的学生到底好不好联系?他说想找人做个校园调查,但心里没底。这问题还真挺实际的,我琢磨着,可能不少初来乍到的人都有类似的疑问。
要说联系学生这事儿,关键得看方式方法。湖州大学城聚集了好几所高校,白天走在学府路上,能看到抱着书本穿梭的学生,叁叁两两的在便利店门口说笑。这种时候你要是上前礼貌地搭话,大多数同学还是挺愿意交流的。特别是提到他们专业相关的话题,很多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选择合适的场合很重要
我观察到,在食堂、图书馆休息区这些地方,学生的状态比较放松。有次在第二食堂,听见旁边桌几个同学在讨论社团活动,我顺势问了句招新情况,他们就很热心地给我介绍起来。不过上课前十分钟可别去打扰,那时候大家都行色匆匆的,确实顾不上。
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你要是想通过正式渠道联系,其实各大学院的学生会办公室都会张贴联系方式。有些院系还会在公告栏发布实践活动信息,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我认识一个做文创产物的朋友,他就是通过设计系的展讯联系到了几个学生设计师,后来合作还挺愉快。
当然啦,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线上方式沟通。很多班级和社团都有微信群,不过外人想加进去确实需要些契机。有时候通过共同认识的人引荐会顺畅很多,这点在任何地方都适用。
说到联系难度,我觉得和专业特点也有关系。像艺术类的学生经常要布展参赛,相对更愿意接触外界;而某些理工科的同学课业压力大,可能就更难约时间。这倒不是态度问题,纯粹是作息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大学城周边开了不少创意工作室和共享空间。这些地方经常会举办沙龙活动,成了学生和社会人士交流的自然场所。上周我去过一家复合式书店,就看到有学生在和创业导师讨论项目,气氛特别融洽。
其实吧,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契机和共同话题。直接上去发传单肯定效果不好,但如果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需要的数据支持,或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同学们的响应度就会高很多。
说到这里,我想起去年文化节看到的场景。各个社团都在招新,街舞社的音响放着动感音乐,汉服社的同学在展示传统服饰,那时候整个大学城都洋溢着开放交流的气息。这种大型活动期间,确实是接触学生群体的好时机。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不是学生好不好联系,而是我们提供的价值是否值得他们花时间回应。现在的大学生见识广、想法多,他们更看重交流的实质内容。如果能带来新鲜资讯、实践机会或是有趣的见解,相信很多同学都会乐于沟通。
最近大学城的管理也比以前更规范了,进出宿舍区需要登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直接接触的难度。不过相应的,官方学生会和社团的联系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反而为正式合作提供了便利。
对了,现在很多老师会邀请校外人士参加专题讲座,这也是认识学生群体的好途径。上次我听说的那个创业分享会,结束后不少学生都主动留下来加微信,交流氛围特别热烈。
说到底,在湖州大学城联系学生这事儿,既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也不是随便就能成功。重要的是找到对的场合、对的方式,还有真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毕竟真诚的交流,在哪里都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