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实录

发布时间:2025-11-03 07:37:10 来源:原创内容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离谱对吧?一个初中生,花五百块钱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我刚听说时也以为是谁编的故事,直到认识了小杨。

小杨是我亲戚家的孩子,在内江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平时挺文静的,零花钱也都攒着买书。可就在上个月,他居然偷偷用压岁钱给一个陌生号码打了整整叁个小时电话,话费直接烧了五百块。家里发现后自然炸了锅,妈妈觉得孩子被骗了,爸爸差点要报警。

电话那头到底是谁

后来我们才搞清楚,接电话的是位退休的老教师,七十多岁了,姓陈。陈老师教了四十年语文,以前还带出过市里的中考状元。现在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就爱看看书、练练字。小杨是怎么找到他的呢?原来有次小杨在旧书摊买到本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阅读心得,落款写着陈老师的电话。孩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过去,没想到一聊就收不住了。

你说这五百块值不值?小杨妈妈后来算了笔账:“要是请家教,一小时得一百多。这么看,这叁小时电话还挺划算?”她说着自己都笑了。

其实最让小杨着迷的,是陈老师讲书的方式。老人家不划重点、不押题,就是纯聊天。讲到《水浒》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他会停下来问:“你觉得那棵树愿意被拔起来吗?”讲到朱自清的《背影》,他会说说自己当年送儿子去大学报到的心情。这种教法,在学校里真的很少听到。

那些课堂上听不到的声音

小杨说,这叁小时电话里,他记住了陈老师随口说的好多话。比如谈到学习,老人说:“知识不是往脑子里装东西,是给心里点亮一盏灯。”谈到交朋友,他说:“真心对别人好,别老算计得失。”

现在小杨每个月还会给陈老师打电话,不过时间短多了,就十来分钟。有时候问一道题,有时候就说说最近看了什么书。他妈妈也不再拦着,反而偶尔会塞给他一点电话费:“只要是真的学东西,这钱花得值。”

想想也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有人愿意花叁小时陪一个孩子聊文学、聊人生,这事儿本身就很珍贵。小杨说,那次高价通话叁小时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比如大人也可以成为朋友。

也许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陈老师,他们不网红、不刷存在感,就像旧书摊上那些蒙尘的好书,静静等着有缘人来发现。而像小杨这样的孩子,他们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标准答案,还有一个能耐心听他们说话、陪他们思考的声音。

对了,后来小杨的语文成绩还真进步了,特别是作文。老师说他的文章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老师说不上来,但我们猜,那可能就是叁个小时电话里,悄悄种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了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