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呼

发布时间:2025-11-03 14:50:20 来源:原创内容

名字是怎么来的

第一次听学弟说"晚上去炮楼吃饭"时,我还真抬头数了数附近有几栋筒子楼。结果被他笑着拉进巷子深处:"想什么呢,是说那家煲仔饭!"原来这家店开在幢旧宿舍楼里,墙皮斑驳得像军事碉堡,学生们就给它起了这么个外号。

这事挺有意思的。"炮楼"这称呼在栖霞大学城周边特别流行,但压根没人能说清最初是谁发明的。你问十个人,能听到十个版本:有人说最早是美术生给旧图书馆起的绰号,有人坚称来自西门外那排简易商铺。不过大家都默认,但凡看起来旧旧的、方方正正的建筑,都可能被冠上这个名号。

更妙的是,这类称呼会自我繁殖。自从有了"炮楼",周边陆续冒出"弹药库"(二手书店)、"战壕"(地下小吃街)之类的花名。去年新开的健身房因为外墙是迷彩色,开业第叁天就被贴上了"军事基地"的标签。

学生们的秘密地图

在食堂听见两个新生讨论路线:"从炮楼穿到弹药库,再经过战壕就能找到军事基地"。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策划什么行动,其实就是在说从煲仔饭店去书店,穿过小吃街找健身房。

这种暗语成了学生间的身份认证。上次遇见问路的游客,我下意识说"往前走到第二个炮楼右转",对方满脸困惑。正好路过同学接话:"他说的是那家煲仔饭!"我俩相视一笑——这是栖霞人才懂的导航系统。

这些外号比官方路牌好用多了。"教工宿舍3号楼"听着就让人犯困,但说"红砖炮楼"立刻脑补出爬满爬山虎的转角楼梯。学生们用这种方式给冷冰冰的建筑注入温度,把陌生空间变成自家后院。

更多 than 绰号

其实想想,每个大学城都有类似的密码系统。北门"堕落街"、南苑"八卦岭",这些称呼往往比正式名称活得更久。栖霞的"炮楼"之所以能形成现象,或许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本身。

在被称为炮楼的旧书店里,我见过考研党在墙角用荧光笔做记号,情侣在书架间传纸条,毕业生把学生证悄悄塞进《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扉页。这些被学生们命名的场所,早就不只是吃饭读书的地方。

去年那家"炮楼"煲仔饭因为拆迁关门时,留言墙上贴满便利贴。有人画下铁锅的轮廓,有人抄录老板的口头禅"要焦香就得等"。后来新店搬到两条街外,学生们依然执着地称它为"新炮楼",仿佛这个称呼能把旧时光一并搬迁过来。

现在路过任何被学生起外号的地方,都能看见年轻人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地理志。他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对抗着城市日新月异的遗忘速度。或许十年后回到这里,"炮楼"早已消失,但肯定会有新的暗号在树荫下、路灯旁悄然生长,继续标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坐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