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约茶上课,沪上品茗研习
最近朋友圈总有人在问,上海哪里有既能喝茶又能学东西的地方?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种把茶香和知识搅拌在一起的活动,正在悄悄成为沪上年轻人的新宠。
说起“上海约茶上课”,最早是从几个留学生的小圈子里传来的。他们在法租界的老洋房里租了个小院子,每周叁晚上摆开茶席,请来会泡茶的朋友边演示边讲解。我头回去的时候还挺纳闷,这能学到啥?结果一进门就被镇住了——紫砂壶在姑娘手里转着圈,凤凰单丛的蜜兰香飘了满屋,那位台湾来的茶艺师不紧不慢地说着:“水要响边不沸腾,注水时手腕要像春风拂柳。”
当茶香遇见书香
你发现没?现在年轻人约会都不爱往咖啡馆挤了。上周我去参加“沪上品茗研习”,碰见个挺有意思的场面:二十来个年轻人围坐在长条茶桌旁,每人面前摆着叁只不同窑口的品茗杯。穿中式褂子的老师正在讲:“别看都是白瓷,建白含铁量高,德化白透光性好...”坐在我旁边的姑娘悄悄转动着杯子,突然“呀”了一声:“真的!这只杯底的茶渍晕开的样子特别温柔。”
这种“约茶上课”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把学习变成了很轻松的事。不像正经上课非得正襟危坐,你可以随时举手问“为什么岩茶要焙火叁次”,也可以凑近闻刚烫热的盖碗里窜出来的茶香。有个常来的程序员跟我说,他每次来都要坐最角落那个位置,“听着茶壶咕嘟咕嘟的声音敲代码,比在咖啡馆效率高多了。”
让我意外的是,这些活动里年轻人居然占了大半。组织者小陈告诉我,他们最近办的“宋代点茶体验课”场场爆满,“好多95后带着笔记本过来,边学七汤点茶法边记笔记,说要比拼谁打的茶沫更白更绵密。”
茶席间的意外收获
去年冬天参加“沪上品茗研习”的冬至专场时,我遇见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他带着自己收藏的五十年代广云贡饼来分享,沏茶时突然说起年轻时在云南茶山的见闻。“那时候翻过叁座山去找野生茶树,现在你们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喝到名山古树咯。”他慢悠悠地冲着我面前的茶杯抬了抬下巴,“尝尝,是不是有樟香?”
这种不期而遇的交流特别珍贵。上个月在静安寺附近的新式茶空间,我见证了两个陌生人因为讨论“紫砂壶要不要一壶一茶”聊得投机,后来居然合伙开了家茶工作室。现在每次经过他们家玻璃橱窗,都能看见有人趴在橡木长桌上,边品着冰滴凤凰单丛边学茶叶审评基础。
其实“上海约茶上课”最打动我的,是它让传统文化变得亲切可爱。不再是你必须穿着汉服正襟危坐才能接触的东西,而是可以捧着手机刷着朋友圈,同时用盖碗泡出香醇茶汤的日常。有个“90后”茶艺师说得特别实在:“谁说年轻人不爱喝茶?他们只是不喜欢被说教而已。”
下次你若是在周末午后路过某条梧桐掩映的小马路,不妨推门进去看看。说不定就能遇见一群年轻人,正围着茶桌争论着“究竟95度的水能不能激发出铁观音的兰花香”。那股混合着茶香与笑声的热闹劲儿,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