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那里有站小巷的,平湖附近巷子站点位置
平湖那里有站小巷的
那天下午路过平湖,碰见个拉着买菜车的大姐在路边张望。她凑过来问我:“小哥,听说平湖那里有站小巷的,您知道具体在哪个方向不?”我被问得一愣——这地名听着既熟悉又陌生,像是藏在记忆角落里的某个片段。
我住在这一带少说也有五六年了,自认对大街小巷门儿清,可“站小巷”这个称呼还真不太常听到。仔细琢磨,这大概是老居民们的习惯叫法吧。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导航,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旧称反而很少人提起了。
顺着人民路往东走,在第二个红绿灯右转,就能看见那片老居民区。青砖墙爬着些斑驳的痕迹,电线在窄巷上空交错,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挂着的衬衫在微风里轻轻晃动。这里就是大家说的平湖附近巷子站点位置所在了。
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摊。他说早年这里真有个公交站牌,后来线路改了,站牌撤了,可“站小巷”这名字就这么留了下来。“现在年轻人找过来,多半是来尝李婆婆的葱包桧的。”老张边说边给车胎打气,手里的活计一刻不停。
往巷子深处走,确实飘来阵阵油香。李婆婆的小摊前围着叁四个人,她动作不紧不慢,把面糊舀进模具,撒上葱花,油锅里立刻响起悦耳的滋滋声。“我在这做了叁十多年,”婆婆笑着把炸好的葱包桧递给顾客,“以前等车的人都会买两个路上吃。”
站在巷子中间往两头看,左边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右边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老房子。这种新旧的交错挺有意思,就像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盹,留下些温暖的痕迹。虽然公交站早已搬迁,但平湖附近巷子站点位置这个说法,倒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条纽带。
转角有家开了十几年的理发店,老师傅正在给老主顾刮脸。店里的收音机放着戏曲,镜子上贴着些泛黄的照片。“在这剪头发的,多是老街坊了。”老师傅的推子嗡嗡作响,“他们还是习惯说‘站小巷见’,其实哪还有什么站呢。”
夕阳西下时,巷子染上一层暖黄。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各家厨房开始飘出饭菜香。那个问路的大姐不知找到了她想找的地方没有,但我觉得,她寻找的或许不只是某个具体的位置,而是这种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带着温度的生活气息吧。
天色渐暗,路灯一盏盏亮起。站在巷口回望,炊烟袅袅,人影绰绰。虽然城市的模样在不停改变,但这些嵌入日常的细节,这些口耳相传的称呼,依然在某个角落里安静地延续着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