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邻近街巷相似价位体验
街角那盏昏黄的灯
来华阴出差这么多次,还是头一回在火车站附近过夜。拖着行李箱走出站口时已经晚上十点多,晚班公交早就停运了。正盘算着要不要叫个网约车,忽然听见旁边两个拉着小推车的大姐在聊天:“现在小巷子里还是两百块一次吗?”“差不多,老价钱了。”这对话没头没尾的,倒让我停下脚步。
顺着人流往西走了百来米,果然看见几条交错的小巷。巷口撑着几顶移动摊贩的雨棚,炸串的油香味混着烧烤的烟气飘过来。说实话,起初我以为是那种按摩店,但走近才发现巷子深处藏着好些小门面——有的挂着“快剪”的霓虹灯牌,有的在玻璃门上贴着“特价体验”的红纸。这才反应过来,刚才大姐说的“两百块一次”,大概是理发?
推开其中一家的玻璃门,穿格子围裙的年轻师傅正给客人喷发胶。店里就两张转椅,墙角堆着时尚杂志,音响放着抖音热歌。等待的间隙和师傅搭话,他抹了把汗说这条巷子做快剪十年了:“火车站嘛,都是赶时间的。剪吹洗整套四十分钟,街坊邻居都认这个价。”他说的街坊邻居,其实多半是周边的商铺老板和租客。
坐在转椅上围罩布时,发现镜子边贴着张泛黄价目表:精剪造型200元。老师傅拿着推子在我脑后比划:“要修鬓角不?我们这价钱实在,邻近街巷相似价位体验不到这手艺。”他说的倒是实情,后来在隔壁街看到连锁理发店价目表,同样项目要两百八。
洗完头吹风时,有个戴安全帽的大哥推门探头:“还能剪吗?隔壁巷子王师傅那排队排到马路上了。”老师傅笑着扬扬下巴:“等等就行,我这儿马上好。”看来这带确实形成了某种生态,不同巷子的价位、客流相互参照,反而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走出店门时,新来的客人正和师傅讨价还价:“便宜二十呗?我住后面小区常来的。”夜风把对面网吧的灯牌吹得晃荡,电线杆上层层迭迭贴着租房小广告。忽然觉得这两百块不只是买了个发型,更像买了张观察市井的入场券。那些在巷子里穿梭的外卖员、刚下火站的旅客、穿着睡衣趿拖鞋的居民,都在这价格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拐过街角时又看见那俩聊天的大姐,她们正在麻辣烫摊前挑串串。蒸腾的热气里,听见穿红花袄的那个说:“明天咱也去试试?反正邻近街巷相似价位体验,亏不了。”另一个咬着豆皮串含糊应着。我摸了摸刚修剪好的发梢,低头笑了。这座城市的地气,原来都藏在这些昏黄巷弄的烟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