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100元小胡同,吉安百元小巷游
提起吉安,很多人会想到革命圣地井冈山,或是滔滔赣江。不过我今天想聊的,是藏在高楼背后的那些小胡同。这些巷子不宽,有些墙面都斑驳了,却藏着这座城市的另一副面孔。
吉安100元小胡同这个名字挺有意思的。头一回听人说“走,带你逛百元胡同去”,我还愣了一下。后来才明白,这说的不是门票,而是一种玩法——揣着一百块钱,就能在这些巷子里逛得挺自在。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捏着几毛钱零花,在校门口小摊前精打细算的快乐。
青石铺的路面被磨得发亮,阳光从老屋檐角的缝隙漏下来,在地上投出晃动的光斑。巷子两边是些小店,店主多半是街坊邻居,见了面会招呼一声“吃了吗”。有家卖灯芯糕的,玻璃柜里摆得整整齐齐,五块钱就能买一小袋。店主是个大姐,她说这手艺是从她婆婆那儿传下来的,和叁十年前的味道没两样。
再往里走,碰上个卖手编竹器的大爷。他坐在小马扎上,手指灵巧地翻动篾条,地上摆着几个刚编好的菜篮。我问了价,二十块一个。“都是自家后院的竹子,不值几个钱。”他笑着说。我拎起一个看了看,竹篾光滑均匀,比超市里那些塑料篮子顺眼多了。
巷子拐角有家理发店,红色转筒灯慢悠悠地转着。老师傅正给一位大爷修面,热毛巾敷上去,大爷舒服地眯起眼。墙上贴着价目表:剪发十五元。这价格在现在可真不多见了。老师傅说,他在这条巷子理了四十年发,从黑发理到白头,来的都是老主顾。
中午时分,循着香味找到一家卖米粉的小馆子。店门口支着大锅,老板娘麻利地烫粉、加料。八块钱一碗,浇头自己随便加。我学着旁边食客的样子,加了酸豆角和炸黄豆,坐在矮凳上吃得满头大汗。这味道,真不是那些装修精致的连锁店能比的。
吃饱了继续逛,发现巷子深处还有个老式照相馆。橱窗里摆着黑白照片,都是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推门进去,满屋都是相纸和药水的味道。老板说,现在来拍照的多是怀旧的中年人,想找回当年的感觉。
这一趟吉安百元小巷游下来,我兜里的一百块还没花完。算算账:灯芯糕五块,竹篮二十,米粉八块,总共才叁十叁。剩下的钱,我在巷子尽头买了叁本旧书,十块钱。
走出巷子时已是傍晚,夕阳把整条胡同染成了金色。回头看看,这些老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不起眼,却让这座城市保持着温度。在这里,时间好像走得慢一些,人情味也更浓一些。那些几十年的老手艺、老味道,依然安安稳稳地守在原地,等着懂的人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