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窄巷中150元的爱情故事
阳光透过经幡的缝隙,洒在八廓街旁这条不知名的小巷里。达娃蹲在青石板路边,面前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氆氇,上面整整齐齐摆着些小玩意儿:几串红珊瑚手链、几把藏银打制的转经筒,还有几个彩绘的牦牛骨吊坠。
“一百五,全部一百五。”她用带着藏语口音的普通话对每个驻足的人重复这句话,眼睛亮晶晶的,像雪山脚下的海子。这条巷子太窄了,窄得游客总是擦着她的摊子走过,偶尔有人停下,也只是翻看两眼就离开。
意外的顾客
下午叁点左右,巷口的阳光被一个身影挡住。是个年轻男人,背着硕大的旅行包,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这些都一百五?”他蹲下来,拿起一个转经筒仔细端详。
达娃用力点头,生怕这个顾客像前几个那样走掉。“都是我自己做的,保证真材实料。”她补充道,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围裙的边角。
男人笑了,露出两颗虎牙。“我都要了。”他说着掏出钱包,“不过你能帮我个忙吗?我刚到拉萨,想找个人带我转转这些小巷子。”他顿了顿,像是怕被拒绝似的急忙补充,“我可以付导游费,一天一百五。”
达娃愣住了,手指停在围裙上。这条巷子她走了二十年,哪家甜茶馆的酥油茶最香,哪堵墙上的玛尼石刻得最精细,她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可是带陌生人逛巷子?她犹豫地看着摊子上那些小物件,这个月才卖出去叁件。
“好吧。”她终于说,“不过我只能带你逛下午,上午我要去大昭寺朝佛。”
巷子里的故事
接下来的叁天,达娃带着这个叫陈朗的摄影师,穿梭在拉萨纵横交错的小巷里。她指给他看哪家的窗台上养着最好的格桑花,哪条巷子的墙壁在傍晚会变成金黄色。陈朗的相机快门响个不停,却总是在达娃转过头来时,悄悄把镜头对准她。
“你知道吗?”第四天傍晚,他们坐在一家甜茶馆里,陈朗突然说,“我拍过很多地方,但这条巷子不一样。”他抿了一口酥油茶,“它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小巷,虽然完全不一样,但那种温暖的感觉很像。”
达娃歪着头想了想:“每条巷子都有自己的灵魂吧。就像这条巷子,白天游客来来往往,但到了傍晚,它就是我们的了。老人们会坐在门口捻佛珠,孩子们在青石板上踢毽子……”
陈朗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夕阳正好照进巷子,把一切都镀成了暖金色。“那我可能是为了寻找这种温暖才来的拉萨。”他轻声说。
转经筒的约定
第七天,陈朗要离开了。早晨他突然出现在达娃家楼下,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粗糙的盒子。“送你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达娃打开盒子,里面是她第一天卖给他的那个转经筒,不同的是,转经筒上精心雕刻了一行小字——「拉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她怔住了,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刻痕。
“我还会回来的。”陈朗说,“明年这个时候,我带着摄影展回来,就办在巷子口那间空着的铺子里。所有的照片都是这条巷子,所有的收入都捐给这里的孩子们。”
达娃低头看着转经筒,突然明白了什么。那一百五十元,或许买的不仅仅是那些小物件,而是通往她内心世界的钥匙。而她也用这一百五十元,买到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巷子深处的风铃叮当作响,像是在为这个约定作证。达娃握紧手中的转经筒,第一次觉得这条走了二十年的小巷,突然通向了一个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