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
金坛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这几天成了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你说巧不巧,就在上周六,正好有一百来个学生娃娃聚在城东的文化广场,热热闹闹办了场叁小时的手工市集。路过的大爷大妈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瞧个新鲜——这帮孩子到底是咋想起来搞这么个活动的?
说起这事儿啊,还得提一提发起人小李。他是本地大学生,放假回家发现邻居家小孩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咱们小时候逮蚂蚱、编柳条帽的乐趣,现在的孩子怕是都没体会过咯。”他这么琢磨着,就在社区群里发了条消息,没想到呼啦啦来了百十号人。从初中生到大学生都有,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定下这个叁小时活动。你别说,年轻人行动起来就是利索,周叁发的消息,周六就张罗起来了。
百名学生携手打造临时作坊
当天早上八点刚过,广场上就支起了二十多个摊位。有教剪纸的,有做草木染的,还有个初中小姑娘在教用狗尾巴草编小兔子。最热闹的是捏面人的摊子,围了好几层人。体育生小王本来是要去训练的,路过时被吸引过来,现在正笨手笨脚地捏着孙悟空。他抹了把汗笑道:“比举铁难多啦!不过看着面团在手里慢慢变成形,还挺上瘾的。”
旁边做绒花发簪的几个女同学边做活儿边聊天。穿粉衣服的姑娘说:“我奶奶看见我在这学传统手艺,可比知道我考了满分还高兴。”她手上缠着绒线,头也不抬地接着讲:“以前总觉得这些老物件土气,现在亲手做了才发现,这里面讲究多着呢。”
说来也怪,这些年轻人平时走路都盯着手机,这会儿倒是一个个埋头忙活手里的活儿。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修复一本旧家谱,他说是从阁楼翻出来的:“我太爷爷那辈人的名字都在上头,纸都快碎成渣了。得用镊子一点点展平,再用宣纸补。”他推推眼镜补充道,“以前总觉得历史课枯燥,现在摸着这些发黄的纸张,突然就理解什么叫‘传承’了。”
叁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当活动快结束时,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作品互相炫耀。那个最初发起活动的小李站在广场中央,看着眼前这番景象不由感慨:“其实最开始就想让大家放下手机聚一聚,没想到能办得这么热闹。你看那个做木工的小孩,手上磨出泡都不喊疼。”
阳光斜斜地洒在广场的青砖上,把孩子们的笑脸照得发亮。做草木染的布匹在风中轻轻晃动,蓝白花纹像是把天空裁下来一块。或许这样的午后,会成为很多孩子记忆里特别的一笔——毕竟在快节奏的日子里,能安静地花叁个小时专注做件事,本身就挺难得的。
收摊时,有个初中小男孩抱着他做的木头飞机不肯撒手。他妈妈来接他,笑着说这孩子平时写作业坐不住,今天倒是在太阳底下晒了叁小时。男孩仰着头说:“妈,下周末我还来!我已经跟隔壁哥哥说好要学做竹蜻蜓了。”
这场由金坛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就像投进湖面的一颗小石子,涟漪还在慢慢扩散。听说已经有人在商量下个月再办一场,这次想试试做传统小吃。或许要不了多久,这样的叁小时聚会,会成为金坛学子们的新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