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合山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巷口飘来的烟火气
那天傍晚路过合山火车站,突然想起朋友提过一嘴,说站台后面藏着条老巷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顺着围墙根绕了过去。没想到啊,转过那个弯,像是突然掉进了另一个世界——火车站前面是亮堂堂的柏油马路,后头却挨着这么条充满生活味儿的小巷。
巷子窄得很,两边的老楼房几乎要贴到一块儿。晾衣杆从这头伸到那头,挂着的衬衫裤衩随着晚风轻轻晃荡。有个大娘正站在二楼窗口收衣服,看见我抬头,还朝我笑了笑。这种随意又亲切的感觉,跟前面火车站里匆匆忙忙的人群完全是两个节奏。
再往里走,空气里飘着饭菜香。几家小饭馆的灶台就支在门口,锅里炒着辣椒小炒肉,滋啦滋啦的声音听着就馋人。老板边颠勺边跟熟客聊天:“今天这肉新鲜吧?一大早去市场挑的!”客人坐在小马扎上,端着碗米饭,吃得额头冒汗。
藏在巷子里的老手艺
快走到头时,我听见有规律的咔嚓声。凑近一看,是个老师傅在巷子拐角摆了个修鞋摊。他戴着老花镜,手指头黑乎乎的,但动作特别利索。针线在皮鞋底上来回穿梭,每针都落在该落的地方。
我坐在他旁边的小凳子上等了会儿,看他给一双磨歪后跟的皮鞋钉鞋掌。老师傅说他在合山火车站后街的小巷里摆摊二十年了,好多老街坊搬走了还会专门回来找他修鞋。“现在年轻人坏了东西就扔,”他摇摇头,“我们那会儿东西用久了有感情,修修补补又能穿叁年。”
这话让我想起我爷爷,他那双皮鞋真是补了又补,鞋底都快换成新的了,还舍不得扔。现在想想,修的不是鞋,是种念想。
天色暗下来,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了。不是那种明亮的路灯,是各家各户窗口透出来的、颜色不太一样的光。有的偏黄,有的发白,交错在一起,把窄窄的合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照得温暖起来。
车站的广播隐隐约约传过来,应该是哪趟车进站了。但巷子里的人们照样不慌不忙——下棋的还在下棋,吃饭的还在吃饭,修鞋师傅收拾着摊子准备回家。我忽然觉得,这条小巷子就像是火车站的“后院”,不管前面多忙碌多喧嚣,这里始终保持着自个儿的步调。
走出巷口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些灯光在渐深的夜色里显得特别踏实,像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合山火车站后街的小巷啊,它可能不够漂亮,不够整齐,但它有着生活最本来的样子——那是过日子的温度,是时间沉淀下来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