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胶州窄巷中的150元情缘
那条窄巷里的温暖
胶州的老城区总是藏着些说不完的故事。那天下午,我拐进一条宽不过两米的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绿得晃眼。就在巷子深处,有个摆摊修鞋的老杨,他和妻子在这开了个不到五平米的小铺子,门牌号正好是150。
“修鞋十五,补包二十。”老杨接过我磨坏的鞋跟,眼神专注得像在对待艺术品。他妻子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正在缝补一个帆布包,针脚密实匀称。巷口吹来的风掀起了她鬓角的花白头发,她抬头对老杨笑了笑:“慢点做,人家不急着穿。”
我坐在他们准备给客人的小板凳上等着,这才注意到铺子门口的纸板上,除了价目表,还用粉笔写着“租房150元”。看我好奇,老杨妻子解释道:“阁楼空着也是空着,租给附近打工的年轻人,就收个水电费。”她说这话时,手上活计没停,阳光斜斜地照在她微驼的背上。
150元的情缘
修鞋的工夫,老杨和我聊开了。叁十年前,他也是个外来打工的小伙子,在这条巷子租了间月租150的阁楼。“那时候工资才多少啊,这价钱算是掏空了我半个月的薪水。”他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就是在这150元的阁楼里,他认识了现在妻子。她当时在巷口摆早餐摊,每天凌晨叁四点就开始忙活。“我每天都去她那买豆浆油条,就为了多看她两眼。”老杨手上的锥子穿过鞋底,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后来干脆把修鞋摊挪到了她摊位旁边,这一守就是叁十年。”
如今那间月租150的阁楼早已不对外出租了,他们把它改成了储物间,但门口那块牌子一直没取下来。老杨说,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留着给偶尔路过的人讲讲故事也挺好。
巷子里的邻居都熟悉这对夫妻,有人说他们傻,现在这地段随便把阁楼租出去,少说也能收个六七百。老杨听了只是笑笑:“人不能什么都往钱眼里钻,那间屋子对我们有特殊意义。”
我注意到,来修鞋的人多是老街坊,他们不急着走,修好了还要坐着聊会儿天。有个大妈拿来一双开了胶的运动鞋,老杨仔细地涂抹胶水,用夹子固定好:“放这儿半小时,保准跟新的一样牢固。”他说这话时语气里的自信,是叁十年手艺沉淀下来的底气。
夕阳西下时,我的鞋修好了。老杨妻子接过我递去的十五块钱,从围裙口袋里掏出零钱找给我。这时有个外卖小哥匆匆跑来,递上一个盒饭:“杨叔,今天的特价盒饭,十五块。”原来他们每天只订一份外卖,两个人分着吃,就为了省下那另外一份饭钱。
离开时我回头望去,窄巷里,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150元的爱情,听起来像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却在这条巷子里真实地存在着。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相守,和那个永远不变的阁楼门牌。
走出巷口,城市喧嚣扑面而来。我忽然明白,有些感情不需要昂贵的包装,就像老杨修的鞋,针脚扎实,走得远路。那间月租150的阁楼,装下了他们全部的青春和选择,而这些,是再多钱也买不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