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的类似别称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地名
前两天路过大学城后街,听见几个学生指着那栋圆筒状的老楼喊“炮楼”,突然想起自己读书那会儿也这么叫。这名字怎么来的,现在还真说不清,好像每一届学生都这么自然而然地传下来了。
这种民间叫法挺有意思的。你在地图上肯定找不到“炮楼”这个标注,但问问在临湘读过书的,十有八九都知道指的是哪儿。那一片类似的称呼还真不少,比如男生宿舍区有栋红色外墙的楼,大家私底下都叫它“红楼”,虽然它官方的名字是“求是楼”。还有后门小吃街拐角那个总是排长队的煎饼摊,学生们都直接叫它“拐角哥”,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听到这名号总是乐呵呵的。
说起这些别称的来历,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建筑样貌,像“炮楼”就是因为外形像抗战时期的碉堡;有的是因为发生过某些趣事——图书馆旁边那小广场被叫做“分手亭”,据说是因为太多情侣在那儿说过再见。这些名字带着学生时代的记忆,比官方名称生动多了。
现在偶尔回临湘大学城逛逛,发现有些老称呼还在用,有些已经消失了。那家叫“学霸”的奶茶店还在,虽然老板换了两茬;而曾经夜宵必备的“熬夜饺子”却随着老板回老家而成了传说。这些地名和别称,就像时光的印记,记录着一届届学生的生活轨迹。
有时候想想,这些民间叫法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大概是因为它们比正式名称多了一份人情味。你说“我去求知楼上课”和“我去炮楼找同学”,感觉完全不同。一个是冷冰冰的地址,另一个立刻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场景,甚至能想起在那栋楼里发生过什么故事。
最近听说学校周边又要改造了,不知道这些承载着记忆的称呼还能保留多久。或许某天,“炮楼”真的会被拆掉,但相信在不少人的回忆里,它依然会占据一席之地。这些看似随意的别称,其实编织成了临湘大学城独有的文化地图,比任何官方指南都来得真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