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类似根河学生高价通话服务
那个不同寻常的深夜来电
上周末表姐来家里串门,说起她上初中的儿子小磊最近有点奇怪。孩子平时挺节约的,最近却突然问家里多要了八百块钱,说是学校要交辅导资料费。表姐留了个心眼,悄悄给班主任打了电话,结果发现根本没这回事。在我们追问下,小磊才支支吾吾地说,这笔钱是用来和某个“神秘人”通叁个小时电话的。
我当时就愣住了——八百块叁小时?这得是什么天价电话啊?小磊解释说,他们班里好几个同学都试过,说电话那头是个很厉害的人,能帮他们解决各种烦恼。比如和爸妈处不好、学习压力大、对未来迷茫这些事,聊完就会感觉“豁然开朗”。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遇到骗子了。现在针对中学生的诈骗花样百出,可小磊接下来的话让我有点动摇。他说班里有个女生,原本性格特别内向,和那个“导师”通过几次电话后,居然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还拿了二等奖。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那时候我们也有烦恼,但顶多就是写写日记,或者找要好的同学聊几句。现在的孩子,居然愿意花这么多钱去找陌生人倾诉?这八百元叁小时电话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们不了解的需求呢?
我让表姐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而是耐心和小磊聊了聊。孩子说,他们不是没尝试过和父母沟通,但每次刚开口,爸妈就开始讲大道理,要么就是“别想那么多,把学习搞好就行”。学校心理老师倒是有一个,可每次去都要登记,很多同学怕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都不敢去。
这么一想,这高价电话服务的出现,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孩子们不是傻,他们精着呢——既然正规渠道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那就自己想办法。八百块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目,可要是真能解决心里的疙瘩,他们觉得这钱花得值。
我又问了小磊一个问题:“你觉得电话里那个人,为什么愿意花叁个小时陪你聊天?”小磊想了想说,那人好像挺理解他们的,从不居高临下地教训人,总是先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有时候聊着聊着,他们自己就能想出解决办法。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几天。或许我们该想的不是怎么杜绝这种根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而是孩子们为什么宁愿花钱找陌生人,也不愿意和身边最亲的人说心里话。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说教;如果学校能提供更私密、更便捷的心理支持;如果社会能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更重视一些……
表姐后来采纳了我的建议,没再追着那八百块钱不放,而是每周固定抽出一个晚上,放下手机,专心陪小磊散步聊天。刚开始孩子还挺抵触的,但慢慢地,话匣子就打开了。上周小磊居然主动说起班里有同学也在找类似根河学生高价通话服务,表姐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个问题在他们中间还挺普遍的。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会有他们的烦恼,只是表达和解决的方式不同。我们那时候可能是在操场跑圈,或者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现在的孩子,却选择了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作为大人,我们也许该少一点批判,多一点理解——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做过几件在大人看来很“傻”的事呢?
窗外的雨还在下,我看着书桌上小磊落下的作业本,忽然很庆幸这次及时发现了他这个“秘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但愿意去理解孩子为什么需要这种高价电话服务,已经是很好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