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江山何处有站小巷
那天路过老城区,忽然听见两个老人家在街边闲聊。一个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总爱往商场里钻,哪里知道咱们这儿最地道的烧饼铺子,都藏在巷子深处呢。”另一个就笑:“可不是嘛,江山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那些弯弯绕绕的老巷子,现在连本地人都快找不着咯。”
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宽阔的马路、整齐的商圈,那些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正在从记忆里慢慢褪色。小时候最爱钻巷子,总觉得每条巷子都像个神秘的宝盒——东街那条窄巷里有全城最香的卤味,西巷转角老奶奶做的糖人甜得能粘住舌头。可现在要是有人问“江山何处有站小巷”,恐怕真得愣上好一会儿才能答上来。
巷子里的温度
前阵子特意回去找过儿时常去的巷子。你说怪不怪,明明导航显示就在眼前,愣是来回走了叁趟才找到入口。巷口那棵老槐树还在,只是被新建的楼房衬得矮小了许多。往里走,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墙角爬满青苔,晾衣绳上挂着几件衬衫,随风轻轻晃动。
卖烧饼的老陈居然还在,见到我就笑:“哟,长大的娃回来啦?”炉子还是那个炉子,芝麻还是那么香。他说现在生意淡了,年轻人都不爱往巷子里钻,但他舍不得搬。“在这做了四十年,街坊邻居都习惯了。要是连我也走了,这条巷子就真没味道了。”
这话说得我心里发酸。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爱蹲在巷子口看大人们下棋,听着他们用方言聊天,那些声音、气味、光线,编织成最真实的生活图景。现在想想,答案或许就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当我们在问江山何处有站小巷时,其实是在寻找这种渐渐消失的生活质感。
城市总要发展的,这谁都懂。高楼要建,马路要拓宽,可那些藏着故事的小巷,是不是也该给它们留个位置?上周带五岁的小侄子逛街,他指着一条巷子问:“舅舅,这里面好玩吗?”我突然语塞,竟不知该怎么形容巷子里的世界。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是非得把巷子都改成商业街,也不是让它们完全保持原样。有些巷子稍作整理,摆几张长椅,种几盆花,让路过的人愿意走进去坐坐。那些老手艺、老味道,也该有人接着做下去。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前两天又遇到开头那两位老人家,他们在巷子口的树荫下下棋。我问他们:“要是以后这些巷子都没了,你们上哪儿找这么凉快的地方下棋啊?”老爷子落下一颗棋子,头也不抬:“没了就没了吧,反正我们也老了。就是可惜了这些年的老交情,都在巷子里聊出来的。”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巷子不单单是条路,它是邻居间借酱油的通道,是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是游子归乡时认路的标记。现在再有人问我江山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我会告诉他:去看看那些还有老人在树下乘凉的地方,去闻闻还有烧饼香飘出来的角落,去听听还有孩童笑声传来的深处。这些,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傍晚时分,我又拐进那条熟悉的小巷。老陈正在收摊,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朝我挥挥手:“明天还来啊,给你留最香的芝麻饼。”我站在巷口,看着炊烟袅袅升起,忽然明白了——巷子还在,只是我们走得太快,差点把它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