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火车站300一次,绥化站服务一次300元
那天路过绥化火车站,广场边上一位大叔搓着手,凑过来低声问了句:“兄弟,需要服务不?300一次。”我先是一愣,随后摆摆手快步走开了。这事儿倒让我琢磨起来,这“300一次”里头,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后来在附近面馆吃早饭,和老板聊起这个。老板边擦桌子边说:“嗐,这价码在车站周边不算新鲜。有帮着扛大件行李送上楼的,有包车跑周边县城的,还有给外地人带路找旅馆的——都是力气活,赚的就是个辛苦钱。”他压低声说,“当然啦,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那咱可不敢碰。”
车站里的生存智慧
其实细想下来,这“绥化站服务一次300元”背后,是种挺现实的生存逻辑。现在不少人出门打工,大包小包的确实不方便。花个叁百块,有人帮你把行李从站台搬到出租车停靠点,再领着买到正确的长途车票——对拖着四五件行李的打工者来说,这钱花得值。
我见过一位从山东来的大姐,带着两个孩子,还拎着叁个编织袋。有个四十来岁的本地妇女迎上去,叁言两语谈妥了价钱。那妇女一手牵个孩子,另一手拖着最重的袋子,轻车熟路地往公交站走。这服务你说它不值叁百块吗?对那个手足无措的外地母亲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车站周边这些服务人员也挺有意思的。他们不像正规导游那样穿制服,但各自有固定的“地盘”。老张在车站干了七八年,他说这行当讲究个诚信:“说好叁百就是叁百,送到地方为止。绝不能半路加价,那样就把名声搞坏了。”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现在老客户都微信预约了,还经常给我介绍新客人呢。”
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偏偏是叁百这个数?问了几个人,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太低了没人愿意干,太高了旅客承受不起。也有人说,这数字听着吉利,给叁百块现金,双方都踏实。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服务确实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老李以前在厂里打工,后来厂子效益不好,他就在车站附近找活干。“虽然不稳定,但好的时候一天能接两叁单,比在工厂挣得多。”他点了根烟,“就是得脸皮厚点,主动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忙。”
现在很多服务都转到线上了,但这些车站周边的服务还是保持着最传统的交易方式——面对面谈价,现金结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直接和简单,让这个看似松散的行当,在数字化时代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那天傍晚我又经过绥化火车站,看见那个大叔还在原地等着。这回他正在帮一位老人把沉重的麻袋搬上叁轮车,动作很熟练。老人掏出钱包,数了叁张百元钞票递过去。两人相视一笑,那个画面突然让我觉得,这简单的叁百元交易里,或许藏着我们平时忽略的生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