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邻近小巷平价体验
那天从襄樊火车站出来,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天色将暗未暗,出站口挤满了拉客的出租车司机和旅店老板。我拖着行李箱正要往公交站走,忽然听见两个中年男人在墙角嘀咕:“就前面巷子里,便宜,200块一次。”心里咯噔一下,这价钱听着不太对劲。
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过去,火车站东侧确实有条老巷子。巷口晾着几件衬衫,电线杆上贴满了小广告,有个卖炸串的推车冒着青烟。这场景太普通了,和每个老城区的小巷没什么两样。可偏偏那句“200块一次”像根刺扎在脑子里——在如今这物价飞涨的年头,这个价格显得格外突兀。
巷子里的真实见闻
第二天中午我又路过那边,特意拐进巷子看了看。阳光照进狭窄的巷道,这才看清楚全貌:五六家家庭旅馆挨着开,招牌褪色得厉害;五金店门口堆着货箱,老板正埋头修水管;最里头是家理发店,红白条纹的转筒慢悠悠地转着。完全就是寻常市井的模样。
在便利店买水时,我和老板聊起来。他听完我的疑问直接笑了:“你说那个啊?都是些小旅馆拉客的噱头。”他指着对面那家“平安旅社”,“就那种钟点房,睡一觉这个价。有些人图便宜,从火车站出来直接过来歇脚。”
原来如此。我忽然想起昨晚那俩男人的神情,确实带着那种“懂的都懂”的暧昧。可实际走进来才发现,这条巷子平凡得让人失望——没有想象中的灯红酒绿,只有晾在竹竿上的床单随风摆动,空气里飘着午饭的油烟味。
住在叁楼的陈阿姨正在楼下收衣服。她说在这住了十二年:“总有人找过来问那种服务,其实我们这就是老居民区。”她扯下件衬衫抖了抖,“那些传闻啊,把正常做生意的都连累了。对面那家按摩店,明明是正规的,总被人指指点点。”
巷子深处有家“老襄樊面馆”,我走进去要了碗牛肉面。老板扯着面团说,他这店开了二十多年,见证过巷子最热闹的时候。“现在?年轻人都搬去新城区了。”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他的镜片,“就我们这些老住户还守着。”
说来也怪,明明来之前还带着几分好奇,甚至警惕。真走进来待上个把小时,却发现这里和城里任何一条老巷没什么区别。五金店老板会为五毛钱零头和顾客推让,理发师傅认真给老人修剪白发,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青石板路面。那种鲜活的生活气息,根本不是200块能衡量的。
准备离开时又路过平安旅社,前台大姐正打着毛线看电视。我问她生意怎么样,她头也不抬:“淡季呗,凑合过。”墙上贴着价目表,钟点房确实标着200元,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住宿四小时”。
走出巷口,火车站广场的喧嚣再度涌来。回头望望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突然觉得有些传闻真是害人。它明明就是个普通的居民区,却因为靠近火车站,被蒙上了层神秘面纱。那些对于襄樊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的传言,倒让这条平凡的巷子承受了不该有的眼光。
也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吧——被流言包装成另一个模样,真正的模样却藏在日复一日的炊烟里。下次要是再听见有人神秘兮兮地提起这种地方,我大概会告诉他: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生活从来都比传闻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