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琼海火车站附近小街风貌
站在琼海火车站广场上往对面望,你第一眼肯定会被那些崭新的大楼吸引。可要是再仔细瞧瞧,就会发现大楼之间夹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窄得连汽车都得侧着身子才能挤进去。
巷口修车铺的王师傅正蹲在门口补胎,手上沾满了黑色油污。我问他这条巷子有没有名字,他抬头擦了把汗笑道:“要啥名字哇,大伙儿都管这儿叫‘车站后街’。”说完又低头继续捣鼓手里的活计,那神情就像在对待什么艺术品。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往里走几步,空气突然就变了味道。火车站那边飘来的快餐味儿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老阿婆坐在门槛上剥蒜的辛辣,隔壁小厨房里飘出的咸鱼香,还有墙角青苔在雨后散发出的湿润气息。阳光从两侧屋檐的缝隙漏下来,在青石板上切出明明暗暗的斑块。
杂货店老板娘正在整理刚到货的矿泉水,纸箱堆了半人高。“这条琼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啊,”她边说边利索地撕开包装,“我们在这住了二十年喽。”她随手指向巷子深处:“再往里走,老陈家的芒果冰还开着呢,我闺女从小吃到大。”
巷子宽不过叁米,两边居民楼的阳台几乎要碰在一起。二楼有位阿公正在给盆栽浇水,水珠滴滴答答落在楼下晾晒的衣服上。楼下那户的女主人探出头喊道:“阿公,我的花衬衫又要多洗一遍啦!”阿公也不恼,乐呵呵地收起水壶:“今晚请你喝老爸茶赔罪嘛。”
转角处有家裁缝店,老师傅踩着缝纫机,机器发出规律的哒哒声。他不用尺子,眯着眼就能估出尺寸。“车站那边人来人往,”他停下手里的活,“我们这儿倒是几十年没变样。”说话时,挂在墙上的老式摆钟正好敲了四下。
新旧交织的风景
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这种奇妙的对比。巷子这头,年轻人骑着电动摩托灵活地穿行;巷子那头,老伯还坚持用扁担挑着两个菜篮子,慢悠悠地往家走。新盖的水泥楼和斑驳的旧瓦房肩并肩站着,就像不同时代的邻居在互相打量。
在琼海火车站附近小街风貌中,最打动人的就是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五金店门口,几个老街坊围着小方桌下象棋,有人举着棋子半天不落下,急得旁观者直跺脚。茶馆里飘出琼剧的唱段,咿咿呀呀的,和火车站广播里清脆的女声形成奇妙的二重奏。
快走到巷尾时,遇见个卖清补凉的小推车。老板娘往碗里加椰奶的动作格外细致:“别看我们这条琼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不起眼,好多回头客专门从车站绕过来呢。”她边说边往碗里撒花生碎,“那些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来喝碗清补凉,说是在外地最想念这个味道。”
巷子尽头有棵大榕树,树荫底下聚着些纳凉的人。树根虬结,紧紧抓着这片土地,就像这里的居民,在此扎根了一代又一代。树旁有口老井,虽然早已不通自来水,井口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仿佛还在等待着什么。
转身往回走时,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口。王师傅已经收摊了,修车铺卷帘门拉下一半。火车站那边传来列车进站的汽笛声,而巷子里,家家户户开始飘起晚饭的炊烟。这两种声音,两种味道,在这条窄窄的巷子里相遇,既不冲突,也不打扰,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成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