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学院外援女,耒阳学院外来女生援助
耒阳学院的林荫道上,总能看到些新鲜面孔。这不,前几天教学楼公告栏贴出张启事,说是要组建跨专业创新团队,欢迎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消息一出,整个校园像煮开的饺子锅,咕嘟咕嘟冒着热闹劲儿。
说来也巧,我们系正好来了位外援女生。她叫陈月,是隔壁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专攻人工智能。第一次见她站在讲台前,扎着利落的马尾,白衬衫配牛仔裤,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我就是来打辅助的,”她笑着摆手,“你们才是主角。”这话说得真叫人心里舒坦。
跨校合作的别样风景
陈月来的第叁天,就把我们卡了叁周的算法难题解开了。她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拿出张础4纸,一边画流程图一边说:“咱们换个路子试试?就像抄近道,得知道哪条巷子能通。”她说话总带着商量的语气,让人愿意听。有同学私下嘀咕:“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接触下来才发现,人家是真有两把刷子。
实验室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有次我半夜回去取落下的鲍盘,看见陈月还在调试设备。她抬头看见我,揉揉发红的眼睛:“再试最后一次,万一成了呢。”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外援女生,不过是换个地方发光的人。
系里的老王教授有句话说得在理:“校园这池水,要活起来就得引进活水。”这话现在品起来,确实有那么点味道。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碰撞在一起,像打火石擦出的火花,啪地点亮了些新想法。
记得那个雨天,陈月带着我们梳理项目思路。她把笔记本电脑转向我们:“你们看,这个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就通了。”窗外雨声哗哗,她随手在玻璃上画了个示意图。水珠顺着图案滑落,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现在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陈月依然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准时出现。她说最喜欢学校食堂的麻辣香锅,而我们最喜欢她带来的新视角。这种外来女生援助,就像给原有的画作添了几笔亮色,不多,但正好点睛。
校园里的桂花开了又谢,项目也接近尾声。那天陈月整理完最后一份材料,轻轻合上电脑。“该教的都教了,”她笑着说,“接下来看你们的了。”夕阳从窗户斜照进来,把她影子拉得老长。我们忽然意识到,有些东西已经悄悄改变了——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
最近学校又在筹备新的校企合作项目,据说会有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公告栏前围满了人,就像当初我们第一次看见那张启事时一样。或许明年这个时候,又会有一群学生,遇上他们的“外援女生”,开始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