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火车站后方的小巷,邻近的街道
站台之外的生活画卷
检票口的闸机啪嗒一声合拢,旅客们拖着行李箱的轱辘声渐渐远去。我绕过火车站正门,沿着褪色的水泥围墙慢慢走。阳光斜斜地打在围墙上,把上面斑驳的广告海报照得发白。大概走了五六分钟,拐过一个弯,眼前突然换了天地——这里就是可克达拉火车站后方的小巷。
空气中飘着复杂的味道,刚出炉的馕饼带着小麦的焦香,隔壁五金店门前的铁锈气,还有谁家窗台上晾着的辣皮子那股子冲劲儿。巷子不宽,两边店铺门脸都不大,红色的砖墙露出原本的颜色,有些墙根处还长着毛茸茸的青苔。修自行车的老马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攥着扳手,正跟补鞋的张师傅唠嗑:“昨儿个那趟车晚点了俩小时,可把我这儿等活的人急坏了。”
巷子口第一家是王阿姨开的杂货店,玻璃柜台里摆着泡椒凤爪、火腿肠,还有各种牌子的矿泉水。她每天五点半准时开门,比第一班火车进站还早半小时。“那些赶早车的,好多都没吃早饭呢。”她边说边整理着货架,把卖得快的方便面往显眼处挪。有旅客匆匆跑来买烟,递钱时手指上还沾着站台票的墨水印。
再往里走,李叔的面馆正冒着热气。他这家店开了十二年,从绿皮火车时代就在这儿。墙上贴着的价目表有些泛黄,但手写的字依然工整。“好多铁路上的老熟人,”李叔扯面的动作没停,“跑车的、检修的、站务员,都爱来我这儿吃一口。他们啊,光听火车鸣笛的声音,就知道是哪趟车该进站了。”
巷子中段有家旅馆,老板娘正在门口喂猫。那是只橘猫,慵懒地趴在石阶上,对火车的轰鸣声早就习以为常。“它啊,比我们还熟悉火车时刻表。”老板娘笑着说,每到夜里十点多那趟特快经过时,它就会竖起耳朵,但身子一动不动。这条邻近的街道上,连动物都活在了铁路的节奏里。
午后叁点十五分,从乌鲁木齐方向来的列车准时进站。巷子突然活络起来——提着大包小包的旅客钻进面馆,导游举着小旗子招呼团队,几个年轻人站在巷口张望,大概是在等约好的人。卖水果的叁轮车按着喇叭,小心地避开人群。这种热闹会持续大约四十分钟,直到站台渐渐安静下来。
我在巷尾遇见正在下棋的刘大爷。他退休前在铁路系统工作,现在每天下午都会来这儿。“你看这巷子,”他手指夹着棋子,目光却望向整条街,“它就像火车的影子,车站有多忙,这里就有多热闹。但不一样的是,车站里人人都在赶路,这儿的人却是在生活。”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最后一批旅客也离开了,店铺陆续打烊。王阿姨正在拉下杂货店的卷帘门,铁皮摩擦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面馆里,李叔把凳子翻到桌上,准备拖地。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那是今晚的末班车,正缓缓驶出站台。
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我走在回去的路上。这条看似普通的可克达拉火车站后方的小巷,其实装满了故事。它不像站台那样人来人往,却用另一种方式记录着这座小城的脉搏。明天清晨,当第一列火车进站时,这里的生活又将准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