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附近小巷如何到达
巷口那棵老槐树
前两天有朋友来汝州玩,出了站就给我打电话:“听说火车站后面那片巷子挺有意思,具体该怎么走啊?”这话让我想起刚来汝州时,自己也总在巷子口转悠找不着北。现在住久了,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每条小巷的脾气。
从出站口往前直走五十米,注意看右手边有个红色招牌的超市。对,就是门口总摆着水果摊的那家。超市旁边有条两米宽的斜坡,往下走就进到巷子网络里了。第一次走容易错过这个入口,毕竟火车站人流量大,路边停满接人的车,那个斜坡确实不太起眼。
巷子里的石板路有些年头了,夏天踩上去凉丝丝的。第叁条岔路往左拐会路过王奶奶的杂货铺,她家屋檐下总挂着鸟笼。要是看见笼子里画眉跳得正欢,说明今天天气差不了。这片的居民都习惯把晾衣绳架在巷子两边,晴天走过时,衬衫床单在风里哗啦啦响,带着肥皂的清香味。
有回下雨天我抄近道,在纵横交错的小巷里绕晕了。正看着墙上的苔藓发愣,修自行车的李师傅从棚子里探出头:“找不着附近小巷如何到达吧?跟着房檐下干的地方走就行。”原来老住户都晓得,连片的屋檐形成天然雨廊,顺着走既能躲雨还不迷路。
巷子深处藏着几家地道的老店。修表铺的橱窗里摆着上世纪的老闹钟,钥匙店师傅能现场打制黄铜钥匙。最让人惊喜的是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羊肉汤馆,灶台上的陶罐从早炖到晚。要是闻到空气中飘着浓郁的骨汤香,基本就走到巷子中段了。
现在智能手机导航方便,但在这片巷子里反而容易失灵。青瓦房檐密集得像鱼鳞,骋笔厂信号时常飘忽。有次看见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巷口转圈,屏幕上的箭头滴溜溜乱转。卖煎饼的大婶笑着指点:“把手机收起来,抬头看电线走向嘛。”可不嘛,巷子里纵横交错的电线就像天然指路牌,主巷的电线总比岔路的多两股。
黄昏时分是巷子最热闹的时候。放学孩童的嬉笑声在墙体间碰撞回荡,下班居民的自行车铃叮当作响。这时候问路反倒容易,随便哪位提着菜的大妈都会热心地指方向:“往前走到蓝漆门那儿往右,看见石榴树再左转。”这些活地标比门牌号好记多了。
记得刚开始在这片巷子转,总觉得每条巷子都长得差不多。现在才品出滋味:张家墙头的仙人掌养了十几年,李家木门上的铜环磨得发亮,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要说认路诀窍,与其记方向不如记特征,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才是最不会骗人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