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品茶私人工作室,淮安私人茶室品茗空间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青石板路上,我拐进淮安老城区的一条巷子,忽然被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了脚步。那味道像是刚焙好的龙井混着檀香,顺着风从一扇虚掩的木门里飘出来。
门楣上挂着块原木牌匾,上面正是"淮安品茶私人工作室"几个字。推门时铃铛轻响,穿棉麻褂子的店主正给紫砂壶淋壶,水汽袅袅腾起,他抬头笑笑:"来得巧,正温着今年明前碧螺春。"
方寸天地里的别有洞天
这间淮安私人茶室品茗空间比想象中更精巧。四十平不到的地方,用竹帘隔出叁处茶席。左手边茶架上摆着各式陶罐,标签上手写着"武夷肉桂""凤凰单丛"。临窗的位置最妙,外头是潺潺流水,偶尔有乌篷船咿呀摇过。
店主姓陈,说话带着淮安人特有的软糯口音。他取茶荷时跟我闲聊:"好多客人头回来都惊讶,说你这儿不像茶馆,倒像老朋友家的书房。"他捏起一枚白瓷盖碗,"其实喝茶啊,要的就是这份自在。"
此刻隔壁茶席传来清脆声响,两位姑娘正在试用茶笼筛茶粉。穿靛蓝扎染裙的那个动作生涩,茶粉撒了些在桌上,另一个就笑着伸手帮她扶住茶筅。这样的画面,倒比茶本身更让人心头温热。
茶香里的烟火人间
第叁泡茶汤正金黄透亮时,陈店主忽然起身:"各位稍坐,新到的茶点该出炉了。"不多时端来碟菱角糕,模样竟做成运河里青菱的形状。咬开才发现馅料别致——用了本地金丝小枣,掺着些许陈皮。
"咱们淮安人喝茶,终究离不开运河滋味。"他给在座各位续茶时这么说。窗外恰好传来卖莲藕的吆喝声,带着水汽的尾音在巷子里转了好几个弯。有个常客接话:"上回带的那个高邮双黄蛋蓉饼,配正山小种真是绝了。"
暮色渐浓时茶室更热闹了。来了位带琵琶的姑娘,说是例行来喝"灵感茶"。她总坐在最里间,有时弹半曲《春江花月夜》,有时只是望着运河发呆。陈店主从不打扰,只在换茶叶时轻声提醒:"这泡猴魁还剩两巡,要给您留着吗?"
斜阳把最后几缕金光投进茶汤时,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人把这里当第二个家。在这方淮安品茶私人工作室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最舒适的姿态——可以是独处的宁静,也可以是相聚的温暖。茶香缭绕中,时光都变得柔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