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别称的由来
临夏大学城西边那几栋细高的筒子楼,在这片儿有个挺特别的外号——炮楼。第一次听学生这么叫,我还愣了一下,这名字跟周围的书卷气实在不太搭调。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你要是中午饭点儿去那边转一圈,总能听见这样的对话:“一会儿去哪儿?”“炮楼底下那家盖浇饭吧,速度快。”或者“我快递到了,放炮楼那边驿站了。”这称呼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成了学生们心照不宣的地标。
这名字到底怎么来的
我问过几个大四的学生,他们笑着说,学长学姐都这么叫,传下来好几年了。仔细看看那几栋楼,确实能找到点缘由——楼体窄高,窗户密集,外形和抗战题材剧里的炮楼有几分神似。再加上它们正好杵在大学城主要生活区的边缘,像是给这片区域站岗似的,“炮楼”这称呼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想想,大学周边好像总有这么些接地气的外号。我当年读书时,学校后门那条小吃街被叫做“堕落街”,现在听着还挺亲切。这些绰号没经过官方认证,却在口耳相传中活色生香。
这种民间命名背后,藏着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他们用这种略带调侃的方式,给冷冰冰的建筑注入了温度。“炮楼”听起来或许不太文雅,却特别生动,比什么“西区配套公寓”要有意思得多。
绰号背后的烟火气
这外号能流传开来,和那几栋楼的实际用途分不开。一楼全是商铺,复印店、小超市、快递驿站、小吃店……学生生活需要的这里都能找到。二楼往上则是各种考研培训班、舞蹈教室和小旅馆。
可以说,这几栋“炮楼”见证了学生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清晨,考研族抱着资料匆匆上楼;中午,学生们挤在快餐店解决午饭;晚上,小旅馆的霓虹灯亮起,成了情侣们约会的地方。这里承载的,是课本之外的青春。
有次我在复印店碰到个学生,他边等资料边说:“这炮楼真是救命了,期末资料随时能打印,比图书馆复印室方便。”确实,这些看似杂乱的商铺,组成了大学城不可或缺的生活网络。
说到这个大学城的生活网络,就不得不提这些别称的实用性。在手机导航还没这么普及的时候,师兄对师弟说“我在炮楼下面的奶茶店等你”,比说具体地址要管用得多。这些外号成了校园内部的活地图,是学生们共同的暗号。
更多别称的故事
其实不止“炮楼”,大学城周边类似的称呼还有不少。比如学生们把东门外的商业广场叫做“颁叠顿”,虽然那里的店铺也就是些普通的连锁餐厅和服装店。南边那片教师公寓,因为楼间距特别宽,被戏称为“海景房”——虽然离最近的海还有几百公里。
这些称呼带着学生特有的自嘲和创意。把平常的地方叫得不平常,把普通的事物说得不普通,这是年轻人给生活环境添加的独特滤镜。
仔细想想,这些外号的生命力往往比官方命名要强得多。学校官方给道路起的名字可能没人记得住,但学生间流传的绰号,却能一届传一届。等这些学生毕业多年后回校,听到“炮楼”这个词,估计会会心一笑吧。
现在每次路过那片区域,听到学生们很自然地提起“炮楼”,我都觉得挺有意思。这些民间智慧产生的别称,已经成了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可能登不上台面,却真实地记录着一代代学生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