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耍女娃,井冈山游女娃
井冈山的晨雾还没散尽,我就听见窗外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循声望去,几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正沿着青石板路蹦蹦跳跳,红扑扑的脸蛋在薄雾里显得格外鲜活。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表姐在油菜花田里疯跑的日子。那时候我们管这叫"耍",在田埂上追蜻蜓,在小溪里摸鱼,耍得满身泥泞却乐此不疲。如今在井冈山再见到这样的场景,忽然觉得"耍"这个字格外亲切。
山间的精灵
沿着茨坪的小路往山上走,总能在不经意间遇见这些耍女娃。她们叁叁两两,有的挎着竹篮采茶,有的举着手机拍杜鹃花。有个穿蓝布衫的姑娘特别引人注意,她正踮着脚去够树上的野果,动作轻盈得像只山雀。
"小心摔着!"我忍不住提醒。她回头冲我笑笑,露出一对梨涡:"没事儿,我们常这样耍。"说着利落地摘下几个红彤彤的果子,分给同伴品尝。这样的画面,比任何雕塑都生动。
想起导游昨天说的,井冈山耍女娃从来都是山里最灵动的风景。当年红军医院的女护士,也是这样在山间采药、照顾伤员。时光流转,那份淳朴坚韧的劲儿,似乎还留在这些年轻女孩的身上。
不一样的游法
在黄洋界遇到一群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她们不像其他游客那样急着拍照打卡,而是围坐在石碑旁,听当地老人讲革命故事。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听得特别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你们这是..."我好奇地问。
"我们这叫深度游,"她推推眼镜,"不只是看风景,更要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
这样的井冈山游女娃,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尊重。她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这座英雄山脉对话。或许在她们眼中,每块石头都在诉说,每片竹林都在低语。
傍晚在农家乐又遇见她们,正跟着老板娘学做红米酒。虽然动作生疏,但每个人都学得特别起劲。蒸米的香气混着姑娘们的笑声,飘散在暮色里。
下山时碰到早上那个采野果的姑娘,她正扶着一位老人慢慢走。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老一少的身影,仿佛连接着这座山的过去与未来。我想,这就是井冈山耍女娃最动人的模样——既保留着山野的纯真,又承载着红色的记忆。
回程的车上,窗外掠过最后一片竹林。那些活泼的身影还在眼前晃动,她们让这座革命圣地在庄重之外,多了几分生机与温情。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再来看看,这些山间的精灵又耍出了什么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