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附近100块钱的爱情,相近的标题:百元情感在巩义周边
昨儿个在巩义老城区喝羊肉汤,听见隔壁桌两个大姐边剥糖蒜边聊天:"现在这世道,感情都论斤称了?"另一个人噗嗤笑出来:"西街婚介所挂的招牌看见没?牵线成功只收一百块,这价码倒是实在。"
我端着汤碗愣了半天神。100块钱能干什么呢?在巩义这样的中原小城,不过是一顿铜火锅、两张电影票、或者从郑州东站打车的单程路费。可要是有人说,这点钱能换来爱情,你信吗?
百元情感在巩义周边
沿着伊洛河往康店镇走,会遇到个自发形成的相亲角。每到周叁逢集,槐树下就聚满替子女操心的父母。58岁的李婶从布兜里掏出塑封的照片,她给我算账:"见面费二十,请姑娘喝奶茶叁十,剩下的够买斤现炸麻叶带回去——刚好一百。"她儿子去年这样相了六回亲,今年正月终于定亲了。
在送表乡的煤矿家属院,王师傅的媳妇是这么"谈"来的:当时他在矿上受伤,女方来陪护28天,矿里发的陪护费每天折合叁块五毛七。出院时他掰着指头跟人家开玩笑:"这百十块零钱,把我后半生都买断了。"如今他俩在孩子家长群里,微信名还叫"一百块夫妻"。
当然不是真把感情放在秤上称。但在巩义这样的地方,人们习惯把心意折算成看得见的东西。老城改造时拆掉的电影院,曾经周叁特价场永远满座——很多夫妻记得,当年就是花五块钱买两张票,剩下九十五块够在对面招待所开间房。现在说起来还脸红:"那会儿多傻,房钱都够买叁只烧鸡了。"
郑州来的表妹有回问我,为什么巩义人总爱把"百十块钱"挂嘴边。我想起邻居张奶奶,她总念叨1959年用粮票换嫁妆的事。可能在这片经历过饥荒又见证繁华的土地上,人们始终相信,真心要用最实在的方式表达。
新世纪广场晚上总有跳交谊舞的。穿涤纶衬衫的老赵说,他每晚带不同舞伴,请人家喝矿泉水。"叁块钱的今麦郎,跳完各回各家。"问他图什么,他指着广场对面正在封顶的楼盘:"等儿子将来在那相亲,我就能说,感情这事我懂。"
在支付宝红包都要抢666的时代,巩义附近100块钱的爱情显得格外笨拙。但你看夜市上分食炒凉粉的小情侣,看医院里为谁去接开水推让半天的老夫妻,忽然就明白了——这里的人早把日子的甜头,均匀拌进每顿家常饭里。
米河镇有对网红老夫妻,直播卖柿饼时总念叨:"俺俩当初说亲,他拎着十斤粮票翻了两座山。"直播间接了个"1314"的打赏,老太太慌得直摆手:"这够买多少袋白面了!"可能这就是巩义人的脾性,他们不擅长说永恒,却懂得怎么把瞬间过成永远。
所以你说百元情感在巩义周边是不是真的?站在青龙山慈云寺往下看,晚霞把整个县城染成暖黄色。那些亮起灯火的窗户里,多的是比一百块还轻的承诺,也比整座嵩山还重的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