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淮南男性常逛的小胡同
巷口飘来的牛肉汤香
老张把电动车往墙边一靠,熟门熟路地拐进叁米宽的老街。这条被年轻人叫做"淮南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的地方,其实有个挺雅致的名字——春风巷。下午四点半,巷口老李家的牛肉汤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那股混合着二十多种香料的浓郁味道,能顺着巷子飘出半里地。
"老叁样?"系着围裙的老板娘头也没抬,手里的漏勺在浓白的汤锅里搅动着。老张嗯了声,找个靠风扇的位置坐下。这条巷子他走了十五年,从当初跟着师傅学手艺,到现在带着徒弟来吃饭,巷口修车摊的老周都能说出他换过几辆电动车。
修鞋摊前的棋盘战场
再往里走,补鞋的老陈头总在梧桐树下摆开棋盘。每天这个点儿,附近工地的老王准会拎着茶水过来杀两盘。楚河汉界两边,围观的比下棋的还着急。"跳马啊老陈!""别听他的,拱卒!"看客们七嘴八舌,老陈头却眯着眼睛,捏着棋子迟迟不落。这场景在淮南男性常逛的小胡同里太常见了,有时候一盘棋能从天亮下到天黑。
巷子中段藏着老刘的理发店,还是二十年前的装潢。叁个理发椅,两面镜子,剃刀在牛皮上来回蹭着发出沙沙声。来的多是熟客,往椅子上一坐,不用多说,老刘就知道该留多长的鬓角。这儿的对话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孩子工作找着了?""暖气今年还改不改?"剃刀在颈间游走时,话题也像剃下的碎发,轻轻落在地上。
裁缝铺里的老手艺
裁缝铺的赵阿姨今年六十八了,改裤脚的手艺全巷子出名。她总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针线活,裤子长了就知道卷边。昨天隔壁饭店的小李拿着新买的工装裤过来,赵阿姨边拆线边念叨:"你这裤子料子不错,就是针脚太密,穿着不透气。"巷子里的老师傅们都这样,不光干活,还愿意多说两句。
傍晚时分,巷子真正活泛起来。下班的男人陆续出现,电动车铃铛声响成片。五金店老周开始收拾门口杂货,蔬菜摊前挤满挑西红柿的人。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惊得趴在墙头的花猫窜上房顶。这时候要是从巷头走到巷尾,得侧着身子才能穿过人群。
住在巷尾的老杨正在修他的二八大杠,这辆车比很多年轻人的岁数都大。他坚持每天骑它去买菜,说现在的单车没有"筋骨"。其实巷子里很多老物件都这样,磨得发亮的青石板,掉漆的绿色邮箱,还有那棵歪脖子槐树,都带着岁月的包浆。
夜幕降临后,巷子又换了副模样。烧烤摊的炭火映红半边墙,叁五成群的男人们坐在矮凳上,就着毛豆喝啤酒。话题从球赛聊到房价,从孩子升学说到父母体检。偶尔有晚归的邻居经过,会被热情地拉住喝两杯。这时候的淮南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更像是个不用预约的茶馆。
老张准备回家了,临走前在水果摊称了斤葡萄。老板娘多抓了两个桃子塞给他:"今早刚进的,甜。"他推着电动车往外走,巷子里的灯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这条淮南男性常逛的小胡同啊,说不上哪里特别,但就是让人走过一遍还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