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泄火的小巷子,佳木斯老街风情巷
说起佳木斯这座北国江城,很多人会想到松花江畔的落日,或是早市上热腾腾的玉米饼。但在我记忆里,最鲜活的地方反倒是那条被老住户们戏称为“泄火的小巷子”的地方。现在它有了个更体面的名字——佳木斯老街风情巷。
第一次听老辈人提起“泄火巷”这名字,我还纳闷呢。后来才明白,这“火”指的是生活的燥热和疲惫。那时候巷子口有个老茶摊,叁轮车夫、码头工人都爱在这儿歇脚,花两毛钱喝碗凉茶,说说家长里短,心里的闷气也就散了。现在的风情巷虽然翻新了,可那股子让人放松的劲儿还在。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清晨五点半,巷子就醒了。老王家的豆浆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张家嫂子的炸油条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在这儿你不用讲究什么吃相,站着蹲着都行,豆浆碗往石阶上一放,就是最舒坦的早餐。住西头的老李头总爱靠在墙根晒太阳,手里转着两个核桃,看见熟人就慢悠悠招呼:“来了?今儿天儿好啊。”这种节奏,和外面大马路上赶着打卡的匆忙劲儿,完全是两个世界。
要说这佳木斯泄火的小巷子最妙的时候,还得是傍晚。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叮铃铃穿过,车把上挂着刚买的菜;放学的孩子追跑打闹,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修鞋的老孙头开始收摊了,他把工具一件件擦干净摆进木箱,那动作慢得,像是要把时光也一并收藏起来。我常想,所谓的“泄火”,大概就是在这种日常琐碎里,把生活的毛边一点点磨平了吧。
转角那家修了叁十多年收音机的铺子还开着,老师傅的眼镜滑到鼻尖,手里摆弄着那些老零件。现在都没什么人修收音机了,可他照样每天开门。“街坊们听惯了这声儿,”他头也不抬地说,“我这儿关了啊,整条巷子就太静了。”是啊,有些东西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日子保持着它该有的温度。
如今这条佳木斯老街风情巷,青石板路铺得整齐,墙上还画了些怀旧壁画,成了年轻人爱来拍照的地方。但好在,巷子骨子里的东西没变——剃头师傅还是五块钱一位,修车摊的打气筒仍然免费,街坊邻居碰见了,还是会站在路边聊上半天。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什么精致的改造都来得珍贵。
偶尔还能遇见从外地回来的老邻居,他们总要在巷子里走一圈,这摸摸那看看。“哎你说怪不怪,”上次碰见的张阿姨感慨,“在南方住着大房子,心里头却老惦记着这条破巷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根吧,无论走多远,总有些记忆扎在特定的地方。
夕阳把巷子的影子拉得老长,我又听见了老茶摊那边传来的笑声。虽然现在喝茶的变成了下棋的大爷、带孩子的宝妈,但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和几十年前工人们在此歇脚谈天的情景,奇妙地重迭在一起。这条巷子就像个老朋友,静静地待在城市一角,用它的方式抚慰着每一个走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