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上课喝茶辩辩群,侯马学习交流喝茶群组
最近在侯马的朋友圈里,总能刷到对于“上课喝茶”的讨论。刚开始我也纳闷,上课怎么还能喝茶呢?这茶是正经茶吗?后来才弄明白,原来这是个挺有意思的学习圈子。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冬天,几个经常在图书馆碰面的考研党嫌自习室太冷,就约着去茶馆复习。没想到暖和的包厢、清香的茶水,让背书效率意外地高。后来他们建了个侯马上课喝茶辩辩群,这个圈子就这么慢慢传开了。
茶馆里的知识沙龙
现在的侯马学习交流喝茶群组已经发展到叁百多人。每周叁晚上,群主会在老城区的清心茶馆包个雅间。上次我去蹭课,推门就看见七八个人围坐着,桌上摊着考研政治资料,旁边还摆着壶正山小种。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白板上画近代史时间轴,讲到关键处突然卡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等等,让我想想这个条约的具体年份...”底下有人小声提示,他立刻拍大腿:“对对!就是这个!”那种即时的互动,比网课生动多了。
群里的李老师是退休历史教师,现在成了茶馆常客。他说话特别有意思,讲到晋国遗址时会突然从包里掏出拓片:“你们看看,这就是侯马盟书上的字迹。”然后顺手给邻座添茶。这种边喝茶边上课的氛围,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都带着茶香。
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不光是学生在备考。上次遇见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她说自己报了个茶艺师考试,专门来群里找同伴练习。她给我们演示如何闻香时,整个包厢都安静了,只听见茶水注入杯子的清脆声响。“你们年轻人记笔记,”她笑着说,“其实啊,喝茶和读书都是一个道理,要静下心来慢慢品。”
现在这个侯马上课喝茶辩辩群还在不断冒出新鲜事。上周有个程序员在群里开笔测迟丑辞苍入门课,用茶筅搅拌抹粉打比方讲代码结构;前几天还有个宝妈带着孩子来,小朋友在角落写作业,大人们就在旁边讨论育儿经。这种既像课堂又像茶话会的模式,反而让学习成了件让人期待的事。
有时候看着群里深夜还在讨论题目,我会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院坝里,邻居们摇着蒲扇聊天的场景。现在虽然大家都捧着手机,但通过这个侯马学习交流喝茶群组,好像又找回了那种围坐在一起的温度。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明明能单独在家学习,大家还是愿意冒着寒风赶去茶馆碰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