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快速约,樟树去新地方怎样迅速约见
第一次踏进陌生的城市,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茫然?拖着行李箱,看着导航上闪烁的光标,心里盘算着今晚住哪儿、明天见谁。樟树想要快速约到想见的人,还真得讲究些方法。
记得去年我刚到杭州那会儿,手机通讯录里能联系的人屈指可数。有天下午特别想找懂行的朋友聊聊本地市场,可翻遍朋友圈都不知道该找谁。后来在读书会认识的李姐告诉我,她每到一个新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当地的行业交流群。这个方法确实管用——现在各种同城社群那么多,找到对的圈子就像拿到了通关密钥。
找对地方很关键
上周叁下午,我在咖啡厅遇见刚搬来不久的小陈。他抱着笔记本愁眉苦脸地说,来了半个月还没找到合适的羽毛球搭子。我让他打开手机里的运动类础笔笔,定位到本市,搜索附近的羽毛球馆。结果不到半小时,他就加入了叁个本地球友群。所以说啊,现在线上线下结合着来,效率能翻倍。
其实关键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出现在什么地方。就像钓鱼要选对池塘,你要是待在没鱼的水域,再好的鱼饵也白搭。上周我表弟去成都出差,提前在行业论坛发了帖,说明自己的来意和专业领域。落地当天就收到五条见面邀请,其中两位现在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当然啦,见面之前的沟通也很重要。我的经验是,尽量把时间地点定得明确具体。比如别说“周末有空喝咖啡”,而是“周六下午叁点,万象城一楼的星巴克怎么样”。这样对方更容易做出决定,成功率自然就上去了。
前两天和做人力资源的老王吃饭,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会用各种社交软件拓展人脉。不过要注意的是,线上聊十句不如线下见一面。文字交流容易产生误会,而面对面坐着喝杯茶,很多事说起来就顺畅多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上个月帮朋友组织的一次小型聚会。本来只是五六个人的饭局,结果每个人又带了一两个新朋友。那天晚上,整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最让我意外的是,其中两位不同行业的朋友竟然找到了合作机会。这种意外之喜,可不是坐在家里能等来的。
其实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脾性。在北京,可能适合约在商务会所谈事情;到了成都,茶馆里摆龙门阵反而更接地气。多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见面场所,事情往往事半功倍。
话说回来,见面之后的持续联系才是重点。见过面聊得投缘,回去后发条信息表示感谢,过节时问候一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刚刚建立的联系不会断掉。人脉就像植物,需要经常浇浇水,晒晒太阳。
昨天看到隔壁小区的张姨又在张罗周末的徒步活动。她说自从叁年前搬来这个城市,每周组织不同主题的聚会,现在微信好友都快加满了。看着她手机里不断跳出的新消息,我突然明白,所谓人脉广阔,不过是用心经营的结果。
有时候觉得,在这个手机一点就能联系全世界的时代,真正难的或许不是找到见面的人,而是找到值得见面的人。所以每次约见前,不妨先想想这次见面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可能是行业信息,可能是合作机会,哪怕只是愉快的聊天时光。
窗外又飘起了小雨,我翻开日程本,看到明天下午叁点约了出版社的朋友聊新书。这是上周在作家论坛上认识的第四位本地同行。看来今晚得提前准备些话题,毕竟好的见面,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