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那里有站小巷,介休站边小巷位置

发布时间:2025-11-03 06:32:39 来源:原创内容

介休站边小巷位置

那天在介休站下车时,突然听见两位拎着布兜的大姐在出站口闲聊:"你知道介休那里有站小巷怎么走吗?"另一个人摆摆手:"你说的是不是介休站边小巷位置?往前走到红绿灯右拐就是。"我忍不住停下脚步——这不正是我上次来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的地方吗?

说实话,第一次找这条小巷确实费了些周折。导航在这里总显得不太灵光,明明显示只有两百米,却让人在几个路口来回打转。后来还是跟着本地买菜的居民,才顺利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入口。巷口有棵老槐树,树干要两人才能合抱,枝叶茂密得像把大伞,夏天站在下面特别凉快。

走进巷子会发现别有洞天。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些老式店面。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家做了叁十多年刀削面的师傅,他总爱在傍晚时分搬个小马扎坐在店门口,手里削面的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面片在空中划出弧线,准确落进滚开的大锅,那场景比任何表演都精彩。

再往深处走能闻到刚出炉的油旋饼香气,那家夫妻店每天只做上午生意。妻子负责揉面,丈夫负责烙饼,配合得行云流水。有次我见他们忙不过来,试着搭了把手,没想到因此尝到了藏在内间的老陈醋,那滋味醇厚得让人瞬间明白,为什么山西人会对醋如此钟情。

其实要确认介休那里有站小巷的具体方位,有个很简单的办法——找到巷尾那间修鞋铺。老师傅在这儿修了四十年鞋,手艺人特有的专注让他成了这条巷子最醒目的地标。他总说:"东西旧了不要紧,修修补补还能用好久,就像这条老巷子。"

傍晚时分是巷子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石板路,买菜回来的主妇们在巷口交换今天的菜价,下班的年轻人会顺路带些卤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却意外地让人感到宁静。坐在槐树下的石墩上,看着炊烟袅袅升起,会突然理解什么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有位住在巷子里的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就在火车站工作,每天下班穿过这条巷子回家。现在退休了,还是习惯每天来巷口的茶摊坐坐。"看着火车来来往往,巷子里的人进进出出,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他说这话时,目光越过屋檐,望向不远处的介休站。

如今每次朋友问起介休站边小巷位置,我都会建议他们放下手机导航。试着用最传统的方式问问路人,或许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遇见那位正在削面的老师傅,闻到刚出炉的油旋饼香,甚至听到修鞋铺里传来的敲打声。这些细碎的片段,才是这条巷子最真实的模样。

有时候想想,我们寻找的不仅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更是那些藏在寻常巷陌里的生活印记。它们就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串连。而这条紧邻火车站的小巷,恰好成了连接过往与现在的特殊存在,静静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日常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