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平湖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坊
最近路过平湖老城区,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挺特别的铺子——平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木招牌上烫着金边,窗棂里飘出龙井的嫩香,乍看还以为是传统茶肆,仔细瞧才发现玻璃门上贴着"民间茶人评选"的招贴。这倒有意思,现在连喝茶都能搞海选了?
推门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白墙映着竹影,八仙桌摆着青瓷茶具,最醒目的是墙上挂着的评分表:茶汤色泽20分,香气层次30分,回甘持久度25分,连握杯姿势都有5分。叁位银发老人正在评审席上蹙眉品鉴,有个穿亚麻衫的姑娘紧张地搓着衣角,像等待老师公布成绩的小学生。
当茶香遇见选拔赛
主理人陈师傅给我倒了杯凤凰单丛,慢悠悠说起创办初衷。"去年清明前收茶,发现很多年轻人其实懂茶,就是缺个展示平台。"他指着正在烫杯的姑娘,"比如小周,她家用古法烘的野山茶,去年在省里拿过奖的。"只见小周手腕轻转,茶汤在空中划出琥珀色弧线,满室顿时漾开蜜兰花香。
这种平湖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坊的模式确实新鲜。每月初七开放报名,不分年龄职业,只要带着自家茶叶和冲泡手艺就能参赛。评审团除了专业茶师,还会随机邀请当天茶客当大众评委。上个月夺冠的竟是位快递小哥,他带来的武夷岩茶让老茶客们都竖起大拇指。
现在每周最热闹要数海选日。二十多位参赛者拎着茶罐穿梭,紫砂壶与玻璃杯碰撞出清脆声响。有人用电子温度计严格控制水温,也有人坚持用松针燃火煨煮。有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带着自绘的"茶叶风味轮"来参赛,把洞庭碧螺春形容成"春雨后青苔地的味道",逗得评审笑着给了创新分。
茶汤里的烟火人间
最让我触动的是中场休息时的场景。落选的老师傅和晋级的大学生凑在一起交流焙茶技巧,穿旗袍的阿姨正给少数民族姑娘讲解茶席插花。墙角那位连续叁周落榜的厂工老张,这次特意带了改进的滇红来,茶汤里竟透着熟果香。"邻居教的我用苹果木熏焙,"他憨厚地擦擦汗,"名次不重要,主要是这平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让我找回当学徒时的劲头。"
陈师傅说接下来想开设四季茶席专题赛。春茶评鲜爽,夏茶比清凉,秋茶赛醇厚,冬茶拼暖香。他翻着参赛名录给我看,程序员、护士、退休教师、菜场摊主...不同行业的人因为这片树叶坐在同一张茶桌前。或许比起评选本身,这种联结才是平湖品茗评选活动工作坊最珍贵的部分。
暮色渐浓时新一届"茶魁"诞生了。获奖的盲人按摩师捧着证书笑得腼腆,他说全靠鼻尖判断火候。瓷杯里荡漾的茶汤映着夕照,仿佛盛满了碎金。走出工作室时听见两个老太太在巷口闲聊:"明天把我外孙带来的乌龙茶也报名试试?""好啊!反正这儿的平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永远给咱留着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