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也有类似称呼

发布时间:2025-11-05 02:50:00 来源:原创内容

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第一次听本地同学提起“炮楼”这个说法,我还真愣了一下,脑子里瞬间闪过各种历史课本里的图像。可实际上,他们说的就是大学城外那几栋鹤立鸡群的建筑。你说奇怪不奇怪,好好的居民楼,怎么就有了这么个外号?

后来慢慢发现,不止是我们学校周边,好像很多大学城附近都有类似的称呼。有次去隔壁城市找高中同学玩,他指着他们学校对面的几栋楼,居然也脱口而出“就那几栋炮楼”。这可真是巧了,难道这是一种全国通用的“大学生黑话”?

名字背后的故事

跟几个老生混熟了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这个称呼的由来。其中一个学长是这么说的:“你看那几栋楼,又高又密,窗户多得数不清,晚上亮灯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光点,可不就像碉堡上的射击孔嘛。”这么一说,我再仔细打量,还真有几分神似。特别是傍晚时分,楼里灯光次第亮起,在暮色中确实显得格外醒目。

不过也有人告诉我,这个名字其实跟建筑本身关系不大,更多是学生们的一种自嘲。大学城周边这些居民楼里,租住了大量学生。想想看,多少个深夜,那些窗户后面都是赶论文、复习备考的身影。有人开玩笑说,那一个个亮着灯的窗口,就像一个个正在“开火”的战斗岗位,学生们在里面为了学业“浴血奋战”。这么一想,“炮楼”这个称呼倒真是挺形象的。

说实话,我刚听说这个说法时,总觉得有点不太文雅。但时间长了,反而觉得这个称呼带着点学生时代特有的幽默和亲切。它不仅仅是指那些建筑,更像是我们这段大学生活的一个注脚。

生活的另一面

住在“炮楼”里的日子,确实别有滋味。我大二那年也在外面租过半年房子,就住在被同学们戏称为“炮楼”的其中一栋。那栋楼隔音不太好,经常能听到隔壁同学的动静——有时候是熬夜打游戏的键盘声,有时候是背书到深夜的喃喃自语,偶尔还能闻到从不同房间飘来的泡面香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栋楼好像有个无形的作息表。早上七点多,楼道里开始热闹起来,赶早课的同学陆续出门;下午四五点,外卖小哥在楼下排成长队;到了晚上十点后,整栋楼反而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集体生活的节奏,虽然分散在不同的房间里,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跟我说,他在这儿开店五年了,早就习惯了学生们的来来往往。“每年开学就热闹起来,放假就冷清下去,跟候鸟似的。”他说这话时,正在整理刚到货的方便面,“你们这些学生啊,都一个样,半夜来找吃的,最爱买的就是泡面和红牛。”

想想也是,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承载了多少届学生的记忆。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和朋友在阳台上聊到天亮的夜晚,那些为考试焦虑、为未来迷茫的时刻,都发生在这一个个小小的空间里。

有时候走在校园里,听见学弟学妹们很自然地讨论“晚上回炮楼”,我都会会心一笑。这个看似随意的称呼,已经成了大学生活词汇的一部分。它可能不太正式,也不太优美,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看待自己生活环境的方式——带着点调侃,带着点无奈,但也透着亲切。

现在想想,每个大学周边可能都有这样的地方,被学生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命名和记忆。这些称呼往往不会出现在正式的地图上,却深深地印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里。就像我们学校的“炮楼”,虽然毕业后再也没回去过,但那个名字和那段日子,已经成了大学生活难忘的一部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