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邻近石嘴山站后小街
石嘴山站后小街的烟火气
要说石嘴山火车站后面那条小巷子,我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每次火车到站,拖着行李穿过出站口,总忍不住朝右边瞄一眼——那条藏在车站阴影里的小路,像道不起眼的褶皱,轻轻迭在城市光鲜的外衣上。巷口那家“老马家拉面”的招牌,漆都快掉光了,可熟悉的人都知道,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有多实在。
抬脚往里走,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雨天还会泛着湿漉漉的光。巷子窄,两边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把天空裁成细细的一条。电线在头顶交错着,几只麻雀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的,反倒让巷子显得更安静了。巷子两旁挤挤挨挨的都是小店,修鞋的老伯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锥子穿过鞋底时发出“嗤啦”一声;隔壁五金店的扳手钳子挂满了整面墙,叮叮当当地随风轻响。
再往深处走几步,空气里就飘起各种味道。刚出炉的烧饼带着芝麻香,混着隔壁水果摊上西瓜的清甜,偶尔还有谁家厨房爆炒辣椒的呛人气味,活生生的,特别有劲道。这些味道混在一起,说不清是什么味儿,但闻着就让人觉得,嗯,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理发店还是老式的旋转灯箱,红蓝白叁色慢悠悠地转。老板娘看见熟人经过,会探出头来喊一嗓子:“买菜去啊?今儿芹菜嫩着呢!”巷子尽头有棵老槐树,树荫底下总聚着几个下棋的老人,楚河汉界杀得认真,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急。“跳马呀!”“别别别,出车!”嚷嚷声里,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
站前广场上是另一个世界——出租车排成长龙,游客匆匆忙忙找公交,喇叭声、行李箱轮子声吵成一片。可一拐进这条巷子,时间就像突然慢了半拍。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大姐跟我说,她在这儿摆了二十年摊,看着多少人从背着书包上学,到后来拉着孩子来买栗子。“这巷子啊,没变样。”她边说边用铁铲翻动着锅里的栗子,糖焦的香味飘得老远。
巷子里的生意大多做了十几年,邻里邻居的,谁家有点什么事,整条巷子都知道。昨天王奶奶家的猫上了房顶下不来,今天李家媳妇生了胖小子在发红鸡蛋,明天修鞋老伯的儿子要结婚…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构成了巷子自己的节奏。不像外面,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今天奶茶店明天炸鸡店,热闹是热闹,总缺了点根。
傍晚时分,巷子最是好看。夕阳从西边斜斜地照进来,把一切都染成暖金色。家家开始做晚饭,抽油烟机呼呼响着,窗户里飘出炒菜的香味。下班的人自行车铃叮叮当当,放学的小孩追跑打闹,整个巷子活了过来,却又莫名地安宁。站台上的广播隐约传来,提示着某趟列车即将出发,而巷子里的人们,依然按着自己的步调生活。
站前广场的灯亮起来时,巷子里的灯笼也一盏接一盏亮了。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是暖黄色的,柔柔地照着石板路,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巷口那家拉面馆里坐满了人,大多是熟客,不用看菜单就知道要点什么。老板一边下面一边跟客人聊天,雾气腾腾的,模糊了玻璃窗。
这条藏在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城市的另一张面孔,不那么精致,却真实得让人心安。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任凭站前广场人来人往,列车来了又走。如果你哪天路过石嘴山火车站,不妨也去巷子里走走,尝尝那碗牛肉面,听听巷子里的声音,感受这座城市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