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做服务的小巷子,古交小巷服务点
那天路过古交,老城区里的一条小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旁的瓦房有些年头了,墙角的青苔绿得发亮。这条巷子有个特别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服务项目。
巷口第一家是修鞋的王师傅,他的小摊就摆在自家门槛前。我站在那儿看了会儿,只见他边绱鞋底边和路过的大爷打招呼:“李叔,昨儿给您修的那双布鞋还合脚不?”那位大爷笑呵呵地点头:“正好!比新买的还舒服。”王师傅这儿不光是修鞋,谁家钥匙丢了也来找他配,孩子书包带断了也拿来让他缝。他说这条巷子里的手艺人都这样,主业之外都捎带着些零碎活计。
小巷里的烟火气
再往深处走,飘来阵阵葱花香味。刘阿姨在自家厨房开了个小吃摊,每天就做叁十份葱油饼。她说多了忙不过来,少了不够老街坊分。常来的客人都知道,要是想多买两个,得提前跟她打招呼。隔壁理发的老张经常端着茶缸子过来,边等饼边和刘阿姨唠家常。这条古交小巷服务点就是这样,生意里透着人情味。
巷子中间有家裁缝铺,陈大姐在这里做了二十多年。她踩着老式缝纫机,手边堆着各式布料。“现在年轻人网上买衣服,可还是有不少人来找我改裤脚、修拉链。”她说前几天还有个姑娘拿着奶奶的旧旗袍来找她复原,“那料子现在可少见咯”。陈大姐的铺子虽然不大,却像个小型博物馆,挂满了她这些年的作品。
最让人意外的是巷尾那家修表铺。林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在台灯下摆弄着细小的零件。他的柜台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老手表,有的比我的年纪都大。“现在用手机看时间的人多了,可还是有人舍不得这些老物件。”他说上周还有个年轻人拿着爷爷留下的怀表来找他修,“说是要当结婚礼物”。
天色渐晚,巷子里亮起昏黄的灯光。王师傅开始收摊,刘阿姨在收拾灶台,老张送走最后一位客人。这条古交做服务的小巷子渐渐安静下来,但明天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热闹起来。青石板路上又会响起熟悉的脚步声,街坊们的说笑声又会飘荡在巷子上空。
我走出巷口时回头望,那些亮着灯的小铺子像星星点点的萤火。在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条古交小巷服务点还保留着最质朴的生活模样。这里不单是做买卖的地方,更是街坊们的生活据点,是手艺人的坚守,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