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珠海站旁的小巷景象
水泥森林里的呼吸缝隙
每次从珠海火车站出来,总会被那股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包围。玻璃幕墙映着蓝天,出租车排成长龙,行人拖着行李箱行色匆匆。可你要是顺着车站东侧那条不起眼的斜坡往下走,拐个弯,就像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另一个世界在眼前缓缓展开。
这条小巷子窄得很,两边的老楼几乎要贴在一起,晾衣杆从这边窗台伸到对面阳台,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墙角坐着几位摇蒲扇的阿伯,他们下的那盘象棋,从我上次来到现在好像还没挪动几个子。巷口水果摊的阿姐正给西瓜洒水,水珠在阳光下闪得晃眼。“今日荔枝好甜哦,”她抬头看见我,笑眯眯地招呼,“尝一个啦,不甜不要钱。”
再往里走几步,是家开了叁十多年的云吞面店。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站在雾气腾腾的灶台前下面。竹升面在滚水里翻腾,她手腕一抖,面条稳稳落进碗里,浇上熬了一整夜的骨汤,撒上葱花,动作流畅得像在跳舞。店里只有四张桌子,但中午总是坐得满满当当。建筑工地的工人、附近写字楼的白领、接送完孩子的妈妈,都挤在这小小空间里,埋头吃着同一碗面。
巷子中段有家修鞋铺,老师傅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拿着我那双开了胶的皮鞋。他先用砂纸小心打磨,再涂上胶水,动作不紧不慢。“急不来的,”他像是自言自语,“胶水要慢慢渗进去,粘得才牢。”旁边收音机里正放着粤剧,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敲打鞋底的声音,竟出奇地和谐。等待修鞋的半小时里,我看着他把叁四双鞋子修复如初,每完成一双都要举到窗前仔细端详,那神情像个艺术家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最让人惊喜的是巷尾那家旧书店。门面很小,里面却深得很,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过道只容一人侧身通过。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他说这家店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现在看书的人少了,但总还有人会来。”他说这话时,正踮着脚给客人取最上层的一本《珠海地方志》。阳光从天窗斜斜地照进来,能看见灰尘在光柱里慢慢飞舞。
走出书店时已是黄昏,巷子里飘起饭菜香。谁家在炒菜,辣椒味呛得人想打喷嚏,却又莫名觉得亲切。回头望去,珠海火车站那座现代建筑就在巷口矗立着,玻璃外墙反射着夕阳的金光。而这条小巷像它的影子,安静地躲在身后,保留着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节奏。
我突然明白了,珠海站旁的小巷景象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有多特别,而是它让我们看见——在人人都在赶路的时代,还有地方允许你慢慢走。那些老手艺、老味道、老邻居,构成了火车站这个交通枢纽的另一种温度。下次你从珠海火车站出来,要是时间不赶,不妨也来这条小巷子转转。或许,你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