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东方约学生服务500元
街角那盏昏黄的路灯
晚上七点,东方约社区渐渐安静下来。老陈推着他的煎饼车,吱呀吱呀地停在小学对面的巷口。这个时间点,学生们差不多都回家了,只有零星几个穿着校服的身影匆匆走过。路灯刚亮,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老板,加个肠。”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孩站在车前,校服拉链开着,书包随意地挎在肩上。老陈认得他,就住在后面那栋红砖楼里,常来买煎饼。
“今天放学这么晚?”老陈一边摊饼一边搭话。铁板冒着热气,面糊滋啦作响。
男孩打了个哈欠:“补课呢。这周数学测验,我妈又着急了。”他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眼,“等会儿还得去王老师家,就在东方约旁边那个小区。”
老陈熟练地翻着饼:“现在孩子真不容易。我闺女去年初中毕业,那叁年,家里光补课费就花了不少。”他摇摇头,“特别是初叁那年,每个月都要这个数。”他没明说,但伸出一个手掌晃了晃。
“五百?”男孩会意地笑了,“都这个价。东方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大家都这么说。我妈上周刚给我报了物理班,也是这个价。”
煎饼做好了,老陈多给他加了片生菜:“好好学习,但也别太累着。”
男孩道了谢,咬着手里的煎饼,匆匆消失在巷子深处。
谁在深夜亮着台灯
沿着东方约往南走,拐过两个路口,有一排临街的商铺。二楼窗户里,经常到深夜还亮着灯。那是各种辅导班和家教工作室。晚上八点多,还能看见穿着不同校服的学生进出。
小李老师正在给叁个初二学生讲几何。她大学刚毕业两年,租房住在这附近,周末和晚上做家教贴补生活。这个小小的辅导班,就她一个人张罗。
“这道辅助线应该画在这里。”她用铅笔在图上轻轻一划,叁个小脑袋立刻凑了过来。其中一个女孩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聊起最近的游戏。小李老师听着,偶尔插两句话。她理解这些孩子——白天在学校坐了一天,晚上还要来这里继续学习。
“李老师,您这儿收费也是五百一次吗?”一个胖乎乎的男生突然问。
小李点点头:“差不多吧,东方约学生服务500元算是行情价了。”她顿了顿,“其实我也不想收这么贵,但房租年年涨,备课也要花很多时间。”
她知道,对很多家庭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每次家长转账时,她都能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期待。
教室窗外,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着。不知道有多少个家庭,在为孩子的教育默默付出。
藏在记账本里的秘密
王阿姨翻着手里的记账本,这个月已经划掉了四个“500”。儿子正读初叁,每周两节数学、一节英语,再加上新报的作文班,教育开支像座小山。
“妈,我们班张浩请了名师一对一,一次就要八百呢。”儿子前几天吃饭时随口说。
王阿姨没接话,只是往儿子碗里夹了块排骨。她和丈夫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精打细算。上次同事聚会她没去,省下的钱刚好够一节补习费。
翻到记账本最后一页,她轻轻叹了口气。那里夹着一张儿子小学叁年级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笑得没心没肺,门牙还缺了一颗。那时候的周末,他们经常去公园放风筝。
手机响了,是英语老师发来的上课提醒。王阿姨回复“好的”,然后在账本上又记下一笔。墨水在纸上微微晕开,像个小小的句号。
厨房里,炖锅咕嘟咕嘟地响着,她在给儿子准备夜宵。这个点,他应该快下课了。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写在账单上
夜深了,辅导班的学生陆续离开。小李老师收拾着桌椅,把白板擦得干干净净。她想起自己读初中时,母亲每天晚上都陪她写作业到很晚。父亲下岗后找了份保安的工作,夜班,就为了多挣那几百块补贴家用。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下周的课程安排。五个时间段已经约满,都是东方约附近的学生。
她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车辆。忽然明白,那些“一次500”的背后,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有家长的期盼,有孩子的未来,还有一个普通社区里,每个人都在默默坚持的什么东西。
路灯下,一个母亲骑着电动车经过,后座上的孩子靠着她的背,书包显得格外大。车子转弯,消失在夜色里。
小李老师拉上窗帘,开始准备明天的教案。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那姿势,很像很多年前陪她写作业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