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品茶上课工作室,洛阳茶艺学习体验坊
推开洛阳品茶上课工作室的木门,茶香便像等候多时的老友般迎面而来。这里没有急匆匆的脚步,只有青瓷杯里缓缓舒展的龙井嫩芽。几位学员正围坐在长茶桌旁,看老师用玻璃壶冲泡信阳毛尖——水温控制在85度,高冲低泡,茶叶在水中起舞的样子,像极了春风里摇曳的柳絮。
穿棉麻衫的李老师放下茶壶,不紧不慢地说:“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其实啊,就是学会和一片叶子对话。”她捏起一片干茶放在学员掌心,“你们感受一下,这蜷曲的叶片里,藏着整座茶山的阳光雨露。”
在茶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来洛阳茶艺学习体验坊的,有想开茶馆的年轻人,有减压的白领,还有陪孩子来体验传统文化的家长。上周遇到位做滨罢的小伙子,他说每次来上课,手指离开键盘触摸温热的茶杯,整个人才真正“重启”。
在这里,大家学会了等待——等水烧开,等茶叶舒展,等茶汤温度刚好。李老师常提醒学员:“别着急,好茶就像生活,都需要时间来酝酿。”玻璃壶中的水色渐渐变成浅黄,她轻轻转动壶身,“你们听,连注水的声音都有讲究。急水流和细水长流,泡出的茶汤性格完全不同。”
学员小张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她刚在南昌路开了间小茶馆,笑着说要把在这里学到的,都带给她的客人。“原来总觉得传统茶道太高冷,其实理解了就会发现,每个步骤都有它的道理。”
茶汤里的洛阳味道
工作室特意准备了本地的牡丹花茶。当粉白的花瓣在玻璃杯中绽放,恍惚间仿佛看见了王城公园的春日。李老师研发的“唐风茶点”也很别致,绿豆糕做成银杏叶形状,配着醇厚的普洱,别有一番风味。
“咱们洛阳人喝茶,既要遵循古法,也要有地方的魂。”她边说边展示宋代点茶技法,茶筅击拂出的沫浔如积雪,“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学员老陈是退休历史老师,每次都会补充些洛阳茶文化的小故事,让课堂变得更生动。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室内茶香袅袅。在这个总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的时代,能有个地方让人安心坐下,专注地泡好一壶茶,实在是件幸福的事。当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带走的不仅是口渴,还有积攒的疲惫。
茶凉了可以再续,就像生活,总能在起起落落中找到新的平衡。放下茶杯时,你会发现,原来平静和满足,就藏在这杯茶的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