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做服务的小巷子,讷河小巷服务点
那天路过讷河老城区,忽然想起朋友提过一嘴的“讷河做服务的小巷子”。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屋檐下挂着晾晒的衣裳,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闲聊。这条巷子窄得刚够两人并肩,墙根处探出几丛野草,倒是别有韵味。
巷口修鞋摊的老师傅认得我爷爷,说这条巷子打他记事起就在这儿了。早先这儿是讷河最热闹的地界,供销社、剃头铺、裁缝店都挤在这百来米长的巷子里。现在虽然冷清了些,但老邻居们还是习惯在这儿修修补补。
巷子里的烟火气
往里走几步就能看见李阿姨的杂货铺,门脸不大,货架上却塞得满满当当。酱油醋盐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旁边还挂着学生用的作业本。“现在都去超市了,”她边整理货架边说,“但街坊邻居缺个针头线脑的,还是爱来我这儿。”她说话时手上不停,把刚到的棒棒糖插进门口的糖果罐里。
再往里是王师傅的理发店,红色的转椅都褪成粉白色了。他说这把椅子比他年纪都大,从前父亲就在这儿给人理发。现在来理发的多是老人家,偶尔也有年轻人来找他剃传统的板寸。“他们说我这儿剃的头型正宗,”王师傅笑着指指墙上的老式推子,“其实就是用惯了老家伙。”
巷子深处的讷河小巷服务点原先是个裁缝铺,现在改成了综合服务点。代收快递、复印打印、手机充值,这些新老业务奇特地融合在一起。负责看店的小赵是社区派来的志愿者,她说刚开始每天就两叁个人来,现在街坊们都习惯把这儿当联络站了。
住在巷尾的张奶奶每天下午准时来取报纸,她说这条巷子就像讷河的毛细血管,虽然细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修拉链的、配钥匙的、磨剪刀的,这些在城市里渐渐消失的行当,在这儿还顽强地存活着。
新旧交替的时光
傍晚时分,巷子渐渐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小心地穿行,放学的小孩追跑打闹,家家户户飘出炒菜的香味。这时候的讷河做服务的小巷子才显出它真正的活力——不是繁华商业街那种喧闹,而是日常生活自然流淌的声音。
菜贩老陈的叁轮车总是卡在巷子最窄的地方,他也不着急,慢悠悠地卸着最后一筐青菜。隔壁五金店的老板会出来搭把手,两人就站在巷子里聊今天的生意。这种随意自然的互动,在大商场里是见不到的。
夜色渐深时,巷子又恢复了宁静。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偶尔传来电视的声音。那个讷河小巷服务点亮着夜灯,方便晚归的居民。小赵说最近在考虑增加代收外卖的业务,让独居老人也能方便地吃到热乎饭。
走出巷口回头望,路灯把斑驳的墙照得发亮。这条普通的小巷子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讷河城里再寻常不过的一角。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地方,编织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老人们在巷子里消磨时光,孩子们在巷子里长大,新来的租客渐渐变成老街坊——这条小巷子就这么静静地陪着讷河,走过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