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火车站小巷子,河间火车站小街道
熟悉的站台,陌生的转角
每次从河间火车站下车,涌出闸机的人流总会习惯性地朝着大路走去。那里有排队等候的出租车,有吆喝着揽客的公交车。可我偏偏喜欢往反方向走,绕过车站主体建筑,拐进那条不起眼的河间火车站小巷子。说它是小巷子,其实也不算窄,刚好能容一辆小货车通过,两边是高矮不一的旧楼房,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一脚踏进这条河间火车站小街道,外面的喧嚣就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绝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广播里的到站信息,瞬间变得遥远而模糊。这里有自己的声音:二楼窗户飘出的炒菜声和香味,几个老街坊坐在马扎上用方言闲聊,还有修自行车老师傅那里传来的,有节奏的“叮当”声。空气里混杂着饭菜香、淡淡的煤烟味和老房子特有的潮气,这味道不讨厌,反而让人莫名安心。
巷口第一家是个巴掌大的报刊亭,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大爷。他的生意显然不如从前,但依然每天准时开门。我偶尔会买瓶水,和他搭几句话。他说他在这守了二十多年,看着这条河间火车站小巷子从黄土路变成水泥路,看着隔壁家的娃娃长大、去了外地、又带着自己的娃娃回来。他指着对面一栋褪色的红砖楼说:“那家以前是开早点铺的,油条炸得那叫一个酥脆,后来老两口干不动了,铺子也就关了。” 他的语气里没有太多惋惜,就像在说一件很自然的事。
再往里走,能看到一些紧闭的卷帘门,上面贴着“出租”的字条,字迹在风吹日晒下已经模糊。但也有些新的生机。一个年轻人租了个小门面,开了家咖啡店,门口摆着几盆绿植,装修风格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偶尔能看到一两个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端着咖啡坐在店外的小椅子上,低头看着手机,他们或许是来附近办事,偶然发现了这个角落。
我常想,这条河间火车站小街道就像车站的一个秘密出口。它不负责展示这座城市的现代与繁华,它收藏的是那些被快节奏遗忘的、缓慢流淌的时光。这里的生活是具体的,是晾在竹竿上的衣物,是堆在墙角的蜂窝煤,是午后阳光在石板路上投下的斑驳光影。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日叁餐,柴米油盐。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问路的外地人,他操着浓重的口音,焦急地问我长途汽车站怎么走。我给他指了方向,看着他匆匆忙忙地跑出巷口,重新汇入主干道的人潮里。他大概不会记得这条偶然闯入的小巷,他的目的地不在这里。但对于我,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条河间火车站小巷子就是目的地本身,是起点,也是归处。
天色渐晚,巷子里亮起零星灯火,不是那种晃眼的白炽灯,多是昏黄的、温暖的光。我又慢慢踱出巷口,身后的世界渐渐安静下来。回头望去,那条河间火车站小街道静静地卧在那里,像一条沉静的河流,承载着普通人的悲欢,默默流淌。它可能不会出现在旅游指南上,但它的存在,让一个交通枢纽变得有了温度,有了可以触摸的肌理。下一次下车,我想我依然会走向这个方向,不为探索,只是习惯性地,想从这条近道,走回那种熟悉的人间烟火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