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水磨工作室喝茶,边境茶室水磨坊品茗
当水磨声遇见茶香
朋友说带我去个有意思的地方,车子在二连浩特的街巷里转了几个弯,停在一座带着院子的老房子前。推开门,先听见的是“咕噜咕噜”的水声,接着是石磨转动的沉闷声响,空气里弥漫着炒麦和茶汤混合的独特香气。这就是我第一次走进二连浩特水磨工作室喝茶的经历。
工作室的主人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哥,姓王,大家都叫他老王。他一边照看着缓缓转动的水磨,一边招呼我们坐下。“咱们这儿跟别处喝茶不一样,”老王用布擦着手,笑呵呵地说,“别的茶馆求个静,我们这儿啊,就听这水磨声。听着听着,心里反而踏实了。”石磨由屋后引来的溪水带动,节奏不紧不慢,确实有种奇妙的安定力量。
老王给我们泡的是当地特色的奶茶。他拎起一把铜壶,将熬好的砖茶汤冲进碗里,再加一勺刚炒熟的糜子粉。“这糜子粉就是咱们水磨现磨的,”他颇为自豪地说,“机器打的可出不来这个味儿。”我接过粗陶碗,先闻到茶的醇厚,接着是炒米的焦香,喝一口,微咸里带着回甘。说来也怪,在这水磨工作室喝茶,嘴里尝着茶香,耳朵听着水声,倒真有种说不出的舒服。
聊起怎么想到开这么个地方,老王说其实挺偶然的。他祖上就是做水磨的,后来机械化了,老磨坊就闲置下来。有次他和几个朋友在磨坊里喝茶聊天,发现水声和茶香格外相配,于是就慢慢改造成了现在的工作室。“现在人都图快,可有些东西啊,快不起来。”老王摸着那盘用了叁代人的石磨,“就像这茶,得像水推磨一样,慢慢来。”
来这儿的人各行各业都有——有附近的老居民,就爱这口传统味道;有专程来体验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水磨的声音;还有些像我们这样,被朋友带来的。不管是谁,坐在这个充满水声和茶香的空间里,话匣子自然而然就打开了。那天下午,我们就听老王讲了不少二连浩特的老故事,从边境贸易到民间传说,每一段都伴着水磨的节奏,听起来格外有趣。
天色渐晚,我们准备离开时,老王正在教一个新来的客人怎么炒米。那人手忙脚乱的,老王也不急,就在旁边一步步指点。我忽然明白了,这个水磨工作室喝茶的地方,保留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生活节奏。在什么都追求效率的今天,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听着水声,品着茶香,聊着闲天,实在是难得。
走出院子,城市的声音重新涌入耳朵。但那段伴着水磨声喝茶的时光,却像茶的回甘一样,久久留在记忆里。也许哪天心里烦躁了,我还会再去那座老房子,要一碗奶茶,听一听那不急不缓的水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