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女学生喝茶群,贵阳女生品茶交流圈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群聊,叫“贵阳女学生喝茶群”。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奶茶拼单群,点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个群最初是几个师大女生创建的,本来只是约着去甲秀楼附近的茶馆写作业。谁知道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居然成了个小有名气的品茶圈子。有次路过她们常去的茶馆,正好遇见几个女生围坐在窗边,桌上摆着白瓷盖碗,旁边还摊着笔记本,那场景挺有意思的。
从奶茶到茶道的奇妙转变
说来也挺逗的,群里不少姑娘最开始都是奶茶重度爱好者。有个叫小雨的大二女生跟我说,她以前每周要喝叁四杯奶茶,后来跟着群里学姐学了冷泡茶的做法,现在居然能品出不同水温泡出的茶汤区别。“其实奶茶喝多了会腻,但清茶越喝越舒服”,她边说边给我看她随身带的迷你茶叶罐。
她们经常在群里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哪家茶庄的毛尖正赶上新茶上市,怎么用温水泡才不伤胃,甚至还有同学研究出了用茶渣做枕头的小妙招。有时候聊得兴起,还会约着周末去青岩古镇的茶馆坐坐,带着各自淘来的茶叶互相品鉴。
让我意外的是,这个贵阳女生品茶交流圈里不全是文静的女孩。有个体院的女生特别活跃,每次爬山都要带个保温杯装茶,说比运动饮料解渴。还有个学设计的姑娘把每次品茶的感觉画成水彩画,在群里特别受欢迎。
现在她们这个圈子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周叁晚上固定线上聊茶知识,月末会组织线下茶会。上次在黔灵山脚下的茶室办活动,居然来了叁十多人,把老板都惊到了。老板后来还特意给她们预留了靠窗的长桌,说是喜欢看年轻人认真品茶的样子。
有次我问她们,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茶道了?有个大四的学姐想了想说,可能因为喝茶需要慢下来吧。写论文写到头秃的时候,摆弄会儿茶具反而能理清思路。这话让我想起上次看到她们边喝茶边讨论小组作业的场景,确实比在奶茶店吵吵闹闹要舒服得多。
最近这个贵阳女学生喝茶群还在尝试新花样。上周末她们搞了个“茶叶盲品会”,把六七种贵州本土茶叶去掉标签让大家猜。结果最贵的毛尖反而没被认出来,有个姑娘带来的普通翠芽却获得一致好评。这件事让她们发现,喝茶这件事真的不能光看价格。
说实话,看着这群年轻人慢慢从只会泡茶包到能分辨出不同山头茶叶的差异,还挺让人感慨的。她们用手机备忘录记品茶笔记,用短视频记录茶会,把传统茶文化变得特别生活化。下次路过茶馆,要是看见一群女生围着茶桌有说有笑,说不定就是她们又在开发新的喝茶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