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汕头学生800元通话3小时
这事儿说来挺让人纳闷的。前天我在菜市场碰见邻居李阿姨,她拎着菜篮子直叹气,说最近家里初中生儿子怪得很,平时要十块钱买奶茶都磨蹭半天,上周愣是支支吾吾要了八百块。追问之下才知道,孩子用这笔钱跟同学通了叁个小时电话。
我当时听着都懵了。现在哪个小孩不是抱着手机发微信打视频?别说叁小时,叁分钟的电话都觉得烫耳朵。可这孩子偏要花八百块打电话,这得是多要紧的事?李阿姨愁得直拍大腿:"现在这些孩子,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哟..."
藏在电话费里的秘密
后来我找学校老师聊了聊,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个例。有个女生偷偷用压岁钱买了张电话卡,就为每天睡前跟外地转学的闺蜜聊会儿天。问她为啥不视频,她说:"对着屏幕总觉得在表演,但听着声音,就像还坐在同桌。"
想想也是。我们那时候没有微信,给好朋友打电话都得掐着时间,生怕爸妈发现电话费超支。现在孩子生活在消息秒回的时代,反而更渴望那种能听见呼吸声的真实交流。或许那汕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背后,藏着我们不太懂的孤独。
不过八百块对初中生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侄子跟我说,他们班有人为此攒了叁个月的零花钱。这孩子每次路过小卖部都咽口水,同学买零食他就在旁边看着。问他图什么,他挠着头说:"就想着能在电话里痛痛快快说次话。"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现在孩子表面上看要什么有什么,其实心里憋着好多说不出口的话——学习压力、同学关系、那些朦朦胧胧的烦恼。发消息可以撤回,可以修饰,可电话那头真实的停顿和哽咽,反而成了最珍贵的交流。
被屏幕隔开的两代人
李阿姨后来想了个办法,每周拿出固定时间陪儿子散步。头两次特别尴尬,孩子闷着头不说话。直到有回下雨,两人躲在便利店屋檐下,儿子突然说起班里有同学被孤立的事。那天他们在雨里站了四十多分钟,话说开了,关系也近了。
这事让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汕头学生800元通话3小时的讨论。有家长在群里说,孩子愿意花钱打电话,是不是该反思咱们给他们的交流空间太少了?家里餐桌上人人盯着手机,周末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孩子想找人说句真心话,竟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我认识个开小卖部的大姐,她那儿公用电话现在反而常有学生光顾。她说孩子们来打电话都神神秘秘的,但打完电话眼睛特别亮。有回听见个男孩对着电话喊:"这次数学真考砸了...但跟你说完,感觉又能挺过去了。"
或许我们真该想想,在抱怨孩子沉迷网络的同时,是不是也没给他们提供更好的选择。那种可以放心说傻话、可以沉默、可以哭笑的交流,本该是成长里最普通的事,现在却变得这么奢侈。
昨天在公园看见一对父子坐在长椅上,父亲手机收在口袋里,孩子正比划着说什么,笑得前仰后合。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那画面普通得让人感动。我在旁边站了会儿,心里琢磨——或许最好的沟通,本来就该是免费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