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耍女娃,衡阳与女娃同游

发布时间:2025-11-04 03:50:04 来源:原创内容

南方的秋天总来得晚些,这会儿衡阳的晚风才刚透出点凉。我站在回雁峰下,望着湘江粼粼的水光,忽然想起那句“衡阳耍女娃”来——这“耍”字用得真妙,不是走马观花地逛,而是带着闲适与兴致,像老茶馆里那壶越泡越醇的茶。

沿着青石板路往巷子深处走,油炸米豆腐的香气混着桂花香飘过来。叁个穿校服的女学生挤在摊子前,叽叽喳喳像归林的雀。“要辣子多放些!”扎马尾的姑娘踮着脚嘱咐,转头看见我举着相机,扑哧笑了:“您也来耍女娃呀?”她说的“耍女娃”,原来是本地人打趣的说法,专指在衡阳老城区闲逛,看街巷里鲜活的生活景致。

巷弄里的烟火人间

石鼓书院墙外,遇见个摇蒲扇的老太太。她指着对岸的来雁塔说:“我像她们这个年纪,常在江边耍水。”她用的还是那个“耍”字,轻飘飘的,却把几十年光阴都装了进去。我突然明白,这“衡阳与女娃同游”,游的不是景点,是这座城的魂。那些蹦跳的女学生,摇扇的老人,都成了衡阳最生动的注脚。

拐进大众电影院旁的老街,晾衣绳挂着的花衬衫在风里晃荡。旧书摊前有个姑娘在翻连环画,鬓角汗湿了也顾不上擦。她说是帮外婆找五十年前的教材,“外婆说那时她常在这条街上耍”。我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时光在这里打了个褶——半个世纪前那个扎辫子的女娃,和眼前这个戴眼镜的姑娘,在这条老街上奇妙地重迭了。

走到岳屏公园时已是黄昏。跳舞的阿姨们挥着红绸扇,有个小女孩在队伍末尾笨拙地模仿,她妈妈举着手机笑弯了腰。这场景让我想起清晨在湘江边看到的——练书法的老人以水为墨,字迹随波消散。衡阳人好像天生懂得“耍”的真谛,一切都不必太执着,自在就好。

夜幕落下时,我坐在解放路旁的奶茶店歇脚。隔壁桌几个女大学生在规划周末去雨母山,桌上摊着手绘地图。“要拍那种跑起来头发飘的照片!”穿背带裤的姑娘吸着珍珠奶茶,眼睛亮晶晶的。她们说起“衡阳耍女娃”的路线,如数家珍:东洲岛看桃花,保卫里拍红砖墙,进步巷吃刮粉...原来在年轻人心里,这座古城早有了新的玩法。

回客栈的路上,我特意绕到那座着名的抗战牌坊下。月光照亮了石雕的纹路,而转角网吧的霓虹灯映着几个通宵写论文的女生。这座城就是这样,沧桑与鲜活从不违和。就像“衡阳耍女娃”这五个字,既有老衡阳的悠哉,又有新衡阳的生气。

江风渐渐大了,吹得岸边的柳条直晃。明天该去苏荷井看看,听说清晨有女娃在那儿写生。不知她们笔下的衡阳,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