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品茶时光
每当午后阳光斜斜洒在张掖女子学院后街的青石板上,我总会不自觉地走向那家熟悉的茶馆。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与校园仅一墙之隔,却仿佛是两个世界。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茶香便扑面而来。老板娘是个四十岁上下的本地人,总爱系着蓝印花布的围裙,见人便笑:“来啦?今天有新到的茯砖。”她说话时眼角的细纹会舒展开来,像极了秋天祁连山脚下的梯田。
茶香里的青春絮语
常来的大多是学院的学生。她们叁叁两两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有时捧着书本低声讨论,有时只是望着窗外发呆。隔着袅袅茶雾,能听见她们聊课堂趣事,聊未来的打算,偶尔也会为某个纠结的选择蹙起眉头。
记得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常坐在角落,面前总摊着本《诗经》。有回她突然抬头问我:“姐姐,你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不是就像我们这样隔着茶雾看人?”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这大概就是校园后巷品茶时光独有的诗意吧,连少女的心事都浸着茶香。
老板娘泡茶的手法很老道,她说这手艺是跟祖母学的。“茯砖要煮,绿茶要冲,红茶要闷。”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沸水徐徐注入盖碗,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身姿,像极了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飞天。
茶汤在白瓷碗里漾出琥珀色的光晕。我特别喜欢看茶叶慢慢沉底的过程,仿佛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这时常会想起李清照那句“酒阑更喜团茶苦”,虽然她写的是茶,但那种在苦涩中品出甘甜的意境,倒是很契合这条后街的氛围。
偶尔会有毕业多年的学姐回来看望,她们坐在曾经常坐的位置,点一壶熟悉的茶。说起谁结婚了,谁去了南方工作,谁还在坚持最初的梦想。茶凉了再续,话却怎么也说不完。这时老板娘总会默默送来一碟新炒的瓜子,也不多话,只是听着。
有个在外地工作了五年的学姐说,每次回张掖,第一站必定是来这里坐坐。“好像只有尝过这口茶,才算是真的回家了。”她说这话时,目光落在窗外那排老杨树上,树影斑驳,正好落在她的肩头。
冬天的时候,后街格外安静。雪花从屋檐飘落,在青石板上积了薄薄一层。茶馆里生着煤炉,铁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白气。这时最适合要一壶浓酽的茯砖,就着烤土豆,能坐上一个下午。
其实想想,张掖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饮食需求。它成了很多人的精神驿站,在茶香的氤氲里,青春的故事不断上演,又不断被新的故事覆盖。就像那些被摩挲得光滑的老桌椅,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岁月的秘密。
夕阳西下时,学生们陆续返回校园。茶馆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清洗茶具的水声。老板娘开始收拾桌椅,准备打烊。我起身结账,她忽然说:“明天有新茶到,记得来尝鲜。”
走出茶馆,回头望去,暖黄的灯光从木窗格里透出来,温柔地照亮了半条小巷。这条不起眼的后街,因为有了这间茶馆,成了无数人记忆里最柔软的角落。而明天的这个时候,茶香依旧会准时飘起,继续陪伴着又一个平常却不平凡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