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100米内学生约,近昆玉学子百米相约
那会儿夕阳正斜,我站在昆玉小学围墙外等人。朋友家孩子在这上学,说好了放学后一起去吃冰棍。离校门还有百来米呢,就看见叁五个系红领巾的娃娃蹲在路边榕树下,小脑袋凑在一块儿,不知在嘀咕什么。
“明天还在这儿碰头?”戴眼镜的男孩扶了扶滑到鼻尖的镜架,“我新买了跳皮筋。”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立即接话:“那说好啦!谁迟到谁当木头人!”
百米内的约定
这场景突然让我恍惚。二十年前,我们也是在老槐树下碰面,只不过那时没有“昆玉100米内学生约”这样文绉绉的说法。孩子们管这叫“老地方见”——就在学校百米范围内,既不会走丢,又能避开老师视线。现在的孩子到底不一样了,上周路过时,听见他们正儿八经地商量:“这次昆玉学子百米相约要在周五前定好。”
有个穿黄色卫衣的小男孩向我解释:“校门口有值日生嘛,走远爸妈要着急。”他指了指旁边便利店门口的塑料凳,“我们每周叁都在那儿换漫画书。”
这倒是个挺聪明的法子。既给了孩子们小小的自由空间,又不会让家长太担心。想起朋友说过,她女儿现在会主动汇报:“我们昆玉100米内学生约好了明天交换贴纸。”这话听着像暗号,却让大人莫名安心。
其实这样的约定挺微妙的。刚认识那阵子,孩子们总是提前十分钟就到,生怕错过碰面。现在熟了,反而会慢悠悠收拾书包,知道对方肯定在老地方等着。有回下雨,我看见他们挤在便利店屋檐下,共用一把伞继续讨论昨晚的动画片。那种默契,好像天生就该如此。
昨天放学时分,我又路过那条街。穿黄色卫衣的男孩正举着半个烤红薯,递给来得稍晚的同伴:“给你留的,还热乎。”他们自然极了,仿佛这样的照顾再平常不过。或许在大人还没察觉的时候,这些百米内的小约定,已经悄悄织成了童年最结实的网。
便利店老板靠在收银台边笑:“这些娃娃啊,比上班族还守时。”他店里备着两种板凳——高的给等孩子的家长,矮的留给开“小组会”的孩子们。问他怎么想到准备矮板凳,他挠挠头:“孩子们老蹲着多累啊。再说了,”他朝门外努努嘴,“他们这昆玉学子百米相约的规矩,比我开店时间都准。”
暮色渐浓时,孩子们终于各自散去。戴眼镜的男孩边走边回头喊:“明天!老地方!”羊角辫小姑娘已经跑出十几米,却还是转过身,用力挥了挥手。这个画面突然让我觉得,有些约定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就像昆玉小学这百米之内,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正在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