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品茶时光
那条藏着茶香的小巷
常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说来挺有意思的。第一次被同学拉去时,我还满心疑惑——学校后街不就该是麻辣烫和奶茶店的地盘么?直到转过那个种着老槐树的拐角,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巷子比想象中安静,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最里间那家叫“清茗居”的铺子,木门虚掩着,推门时铃铛叮铃一响,满屋茶香就迎面扑来。老板娘四十来岁,总系着蓝印花布围裙,见我们进来便笑:“今天有新到的碧螺春,给你们留着了。”
其实刚开始我真喝不懂茶。同学小雯抿着杯沿直笑:“你当喝果汁呢?”老板娘倒是耐心,教我们先闻香,再小口啜。说来也怪,第叁回去时,忽然就尝出了那点回甘,像把整个春天的鲜爽都含在了嘴里。
这家茶室最妙的是窗外景致。二楼临窗的位置,刚好能望见教学楼的红砖尖顶。有时写着作业抬头,正撞见隔壁美术班的姑娘们抱着画板经过。梧桐叶的影子投在茶杯里,随着茶汤轻轻晃着。
常来的几个熟客都有一套自己的喝法。穿汉服的历史系学姐必用青瓷盖碗,总说这样才配得上龙井的雅致;体育老师却爱捧个粗陶大杯,豪爽地灌凉透的菊花茶。有回碰见教古典文学的陈老师,她捏着紫砂壶轻笑:“你们这代孩子还愿意来喝茶,真好。”
去年深秋赶论文那阵,我几乎天天泡在茶室。某个雨夜写到卡壳,老板娘默默递来一碟桂花糕。水汽氤氲中,听着雨打屋檐的声响,那些纠结的思路突然就通了。那刻忽然明白,校园后巷品茶时光教给我的,远比书本上来得深刻。
现在偶尔路过,还能看见新生们怯生生推门探问:“请问...这里能喝茶吗?”就像当年的我们。木壶仍在炉上咕嘟作响,茶香混着墨香,把寻常日子熏染出诗意的光泽。这条藏着茶香的小巷,早已成了青春里最熨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