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密山校门暗号现状如何
校门口的青春密码
前几天路过母校,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在校门口比划着什么手势,忽然就想起了当年我们那套复杂的“接头暗号”。你说现在这些孩子,还会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用敲栏杆、对暗语的方式确认“自己人”呢?
这事越想越有意思,我特意找了个放学时间,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站了一会儿。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叁五成群地走出来,有个男生伸手在传达室的窗户上敲了叁长两短,里面的大爷笑着扔出来一包卡片。看到这场景我心里咯噔一下——形式变了,但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还在。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要在课间溜出去买零食,得先对着二楼窗户学布谷鸟叫。值班老师要是回两声咳嗽,那就说明今天查得严,乖乖待在教室里吧。现在的孩子更直接,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走到栅栏边,对着手机说了句“奶茶加冰”,五分钟后就有人把奶茶送到围墙缺口处。
校门口那家小卖部老板告诉我,现在学生都用手机订外卖,但有些东西还是得靠“老办法”。比如考试前借笔记,会在书架第叁格斜着放两本漫画书;想约篮球赛,就在篮球架下面用粉笔画个星星图案。他说这些时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在说孩子们的小把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不过我也发现,有些传统确实在消失。以前我们那个着名的“雨天暗号”——把伞举过头顶转叁圈,表示今天值日生不在可以早退,现在好像没人用了。倒是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站在校门口的邮筒旁边发了条语音:“老地方见”,不到两分钟就等来了同伴。
在附近住了叁十多年的王奶奶说,她天天坐在这看孩子们上学放学。“以前他们拍巴掌、吹口哨,现在嘛...”她指着那些戴着耳机用手指比划的孩子,“都改用这个啦!”她模仿着快速打字的手势,自己先笑起来了。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密山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这个问题,答案既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形式在变,从肢体语言到数字信号,但那种想要在规则之外建立小小默契的心思,好像从来都没变过。就像校门口那棵年年落叶又年年新芽的老树,换的是叶子,不变的是扎根的姿势。
临走时,我看见几个男生在公交站牌下碰拳头,其中一个说了句“明天带那个”,其他人就心领神会地点头。具体要带什么我不知道,但那个瞬间,仿佛看见了二十年前的我们,在同样的位置,用只有我们懂的方式约定明天要带的游戏卡牌。
暮色渐浓,校门的铁栅栏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那些年轻的身影渐渐散去,而明日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生长出属于新一代的秘密信号。密山校门暗号现状如何?它们就像青春本身,永远在变,又永远鲜活。